“连年施用化肥,环境被污染了,土地也板结了”,这是当前很多人的观点,而且由于我国农民普遍存在信息和知识的匮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陈见,认为化肥是土壤退化、作物品质下降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一种误导。9月25日—2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土壤学专家们呼吁,一定要摒弃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的谬论,用好化肥才是高产、优质、提高地力的基本条件,而且要通过肥料投入、水分管理等综合措施,在易发生板结的地区做好防治工作。
据与会专家分析,土壤板结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农田土壤质地太粘,造成土壤表层板结。粘土中粘粒含量较多,因而土壤中孔隙较少,致使土壤通气、透水性较差,一旦下雨以后,容易造成土壤表层结皮。二是由于镇压、翻耕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结构破坏,而有机质投入过少,致使表层土壤容易板结。三是由于我国部分地方地下水盐分含量高,长期利用这种地下水灌溉也容易引起表层土壤板结。四是秸秆及有机物还田量减少,使土壤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土壤结构变差,从而在遇到灌溉和强降雨等情况下,土壤表层容易板结。
对于化肥是否会造成土壤板结,与会专家指出,经过全球1个多世纪使用肥料的历史证明,化肥施入土壤会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不会发生板结。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就是硫酸铵这种肥料。当硫酸铵施入土壤后,铵离子便把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钙离子交换下来了,而钙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就形成不溶性的硫酸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石膏”,石膏是一种黏结性强、透水透气性差的物质,这样长此下去,由于硫酸钙沉积在土壤中,逐渐堵塞土壤孔隙;再加上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本身就不疏松,因而使土壤发生板结。
据与会专家介绍,我国从1906年开始进口硫酸铵,硫酸铵成为20世纪前半叶中国主要的化肥品种,但是我国硫酸铵使用历史很短,而且在60年代以前全国化肥用量不足100万吨,大部分区域和作物并不使用化肥,即使使用化肥的地区用量也非常少,因此,不至于造成板结。60年代我国碳酸氢铵生产有了起步,硫酸铵用量大幅度减少,到了70年代基本上完全代替了硫酸铵,现在氮肥品种又有了更新,主要品种是碳酸氢铵和尿素,这两种化肥本身不含副成分,施入土中后,不给土壤留下任何残留物,就不会出现堵塞土壤孔隙而造成板结的问题。其他的化肥品种,比如过磷酸钙、磷酸铵、钾肥、复合肥施入土壤后都不会形成硫酸钙,所以更不会发生土壤板结。
针对大众的认识误区,与会专家们认为,要在贯彻中国肥料技术政策的前提下,走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的道路,化肥施入土壤不仅不会板结土壤,而且会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的同时增加透水透气性,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避免板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