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后又强势反弹、美国金融危机加剧、以及中国几年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大背景下,国内稻米市场行情整体在平稳中略有震荡。这其中,早稻收购市场已趋于平淡,价格整体保持前期水平;新产中稻上市量逐渐放大,受不利因素影响,市场看跌气氛相对浓厚,收购价格整体呈稳中趋降态势;大米市场在节日效应提振、供给增加打压等多空因素作用下,近期呈现先涨后落、涨跌互现的格局,但幅度较为有限。整体来看,受秋粮预期丰收并即将大量上市等影响,近期国内稻米市场看跌的情绪较重,后期国家政策调控、国有粮企收购力度等将成为市场能否发生转折的主要看点。
市场购销趋淡——早稻收购量同比大幅增加
时至9月下旬,2008年早籼稻收购活动已基本停止,除了局部仍有少量收购外,购销双方交易活动淡静,大多把注意力转移到秋粮上来。而其价格在经历了前期的调整之后,受生产成本支撑以及市场粮源减少影响,近期整体已趋于稳定。监测显示,目前,广西全州普通早稻收购价为2040元/吨,灵山收购价为2080元/吨,均较前一周下跌20元/吨;江西泰和收购价为1920元/吨,湖南衡阳、湘潭收购价为1900元/吨,均持平。
综观今年的早稻收购市场,在多重利好因素提振、各主体均看好后市的形势下,其价格在同比明显高开的基础上,短期内走出了一波强劲上升的行情,虽然随后在有关方面的调控之下,主要产区早稻收购价普遍下调,但由于各类收购主体的积极、竞相采购,农民惜售心理的影响力被相对弱化,今年早稻收购进度也明显地快于上年。据统计,截至9月10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8个早籼稻主产省(区)各类粮食经营企业累计收购2008年早籼稻732.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24.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535.7万吨,占收购总量的73%,比上年同期增加210.2万吨。
据了解,近两年,由于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托市价,早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没有启动,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仍充当着收购市场的主导。在国有粮企完成收购任务、逐渐淡出市场之后,加工企业则成为市场的主要收购主体,但由于市场粮源的逐渐减少,以及农民售粮习惯发生改变(常年售粮),加工企业的收购策略也大多以边加工边收购为主。今年的早稻市场形势也将同样如此,受此影响,早稻价格整体将在目前的价位上平稳运行,局部伴随震荡上扬。
价格稳中下滑——新中晚稻后市“扑朔迷离”
随着南方新季中晚籼稻的陆续上市,其价格稳中趋弱的态势在近期表现较为明显。监测显示,目前湖北荆州中等中籼稻收购价为1840元/吨,襄樊收购价为1800~1820元/吨,荆门收购价为1820~1860元/吨,较开秤时1900元/吨的平均价位均有所下滑;湖南常德普通中籼稻收购价为1960元/吨,较前一周下跌20元/吨;重庆地区中稻收购价跌至1800元/吨,加工企业普遍观望,而进入上周以来,由于农户的惜售心理较重,中稻市场价格略有提高至1910元/吨,收购方与农户之间形成相持状态。
分析认为,这一走势的直接诱因是在丰产预期下,各类主体借鉴早稻收购经验购销态度谨慎所致,可以说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具体来看,首先,因为今年早稻价格的强劲上涨之后迅速下调,导致部分企业前期收购的稻谷存在亏损风险,受此影响,在新产中晚籼稻上市初期,收购主体不敢贸然入市采购;其次,由于产区收割工作仍在进行,目前上市的新稻大多没有经过充分整晒,水分、杂质相对偏高,农民售粮较少,收购方采购的也不多;再次,作为水稻生产的“大头”,今年南方中晚籼稻长势良好,丰产预期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新粮大量上市期的临近,其供应压力也逐渐表现明显;第四,虽然有节日效应的提振,但反映在大米市场的影响并不明显,部分地区受供应压力等作用,中秋之后米价反而略有下滑,从而也导致市场对高价位的稻谷原粮并不看好,下跌压力有所增大;最后,近期玉米、大豆等临池农产品均有走弱态势,而原油价格前期也有所下滑,对中晚稻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传导作用。
9月下旬之后,南方产区中晚籼稻大范围收获工作会陆续展开,新稻上市量也会逐步放大,其收购价格在短期内仍会有震荡趋弱的情况,但随着新粮经过去水、除杂,以及农民惜售心理的增强,部分存在补库需求、或有轮换任务的收购主体将不得不提价收购。
早熟品种登场——东北粳稻米市场压力渐显
进入9月中下旬以来,东北粳稻早熟品种已开始收割,局部已有零星上市,从品种来看,基本上都是长粒型稻谷,价格相对偏高。据监测,目前,黑龙江省五常、方正地区新稻收购价格普遍在2000元/吨,水分在15%~16%,较刚上市时有所下跌,农民惜售情绪严重,上市量并不大;泰来县加工企业收购价为1920~1960元/吨,水分在20%左右。吉林白城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为1900~1920元/吨,水分18%,收购量较少。从近来东北新产粳稻的少量收购情况看,与南方中稻上市初期的走势比较类似,市场双方的谨慎观望,尤其是加工企业在米价依然偏稳的情况下,收购意愿不强,导致部分新稻价格出现走低现象。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目前新稻收购价格多稳定在2000元/吨左右,比上市初期的最高价2100元/吨下跌了100元/吨,并带动新米价格降到3200元/吨以下。
目前,新粳稻大面积收获在即,供给增加的压力在此期间将愈发明显。虽然有国内外粮价上涨大环境、种植成本提高、国家政策继续扶持等因素支撑,但利空因素的影响力依然较强。首先,今年,东北粮食外运的“老大难”问题仍难以明显好转,关内客商的采购兴趣逐年下降,尤其是随着苏皖产粳稻品质的不断提高,并利用运输便利、成本偏低等优势,在南方地区对东北粳稻米的市场份额发起了强力的冲击;其次,虽然稻谷各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价关系,但此前已经出现过南方籼稻价格高于东北粳稻的情况,而且由于价格相对偏低,国家在2007年度首次启动了粳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并调高了政策底价(由0.75元/斤上调至0.77元/斤);再次,部分企业前两年收购的稻谷仍未完全消化,另外,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在东北收购了大量2007年产粳稻,目前仅跨省移库了50万吨,仓容压力局部仍客观存在。在此形势下,随着东北粳稻的大量上市,其价格走低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尤其是价位相对偏低的圆粒稻谷将表现明显。
政策调控增强——中晚稻托市预案或难启动
随着秋粮大量上市期的临近,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2008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执行预案的主产区为东北三省、江苏、河南、广西、四川等11个省(区),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每斤0.79元、粳稻每斤0.82元。而从当前已经上市的新稻价格来看,已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尤其是中晚籼稻,受种植成本、早稻比价关系等支撑,即使后期随着上市量的增加,价格仍有所下滑,但幅度也会有限。可以预计,今年南方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不大,国家有关部门可能仍会出台指导价来引导收购市场。而东北三省的粳稻收购,仍需要观察后期的生产形势以及买卖双方的购销心态。
米市震荡调整——供应增加短期将打压米价
随着秋收工作的陆续展开,新粮的即将大范围上市,使得需求正处于回升阶段的米市遭受了一定的打压,虽然有中秋、国庆节日效应的提振,但从近期的米价走势来看,中秋节前,因需求增加、销量放大而价格有所上涨的大米价格,在节后迅速出现下滑,新米上市带来的冲击逐渐明显。监测显示,目前,江苏南京标一粳米批发价为3040元/吨,比前一周下跌20元/吨;杭州市场安徽产标一晚粳米批发价为3020元/吨,福州市场标一东北米批发价为3280元/吨,均持平。湖南长沙标一晚籼米批发价为2880元/吨,下跌20元/吨;江西南昌为2900元/吨,安徽芜湖为2720元/吨,均持平;重庆标一中籼米批发价为2600元/吨,下跌40元/吨。
目前,国庆长假已经到来,虽然产区部分大米加工企业增加了开工率,以供应节日市场需求,但整体上“稻强米弱”格局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同时,贸易商的节前备货活动也不如往年积极。受此影响,节日的效应继续弱化,再加上秋收时期,大量农民工返乡秋收秋种,大米的集团消费量也有所下降。总的来看,由新稻米上市所造成的市场卖压正逐渐显现,并将在短期内继续压制大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