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唯一的大型国有农垦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今年百日无雨、五十年一遇的严重大旱情况下,农场的近10万亩小麦又获丰收,平均亩产为556公斤。这已是黄泛区农场小麦连续增产的第六个年头。六年来,我场小麦亩产由2003年的412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556公斤,年均递增5.1%;总产由2003年的4120万公斤增加到2009年的5487万公斤,年均递增4.9%。连续六年刷新单产、总产记录。黄泛区农场的小麦为什么能摆脱“波动的怪圈”、连续保持高产?我们的体会是:
--坚持选用良种。为引进、选育高产品种,从2000年起,我场共投入数百万元,引进“郑麦9023”、“偃展4110”、“太空6号”、“郑麦366”、“豫农202”、“周麦22”、“周麦23”等高产小麦新品种。并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新品种的研发,先后选育出了“神麦1号”、“泛麦5号”、“泛麦8号”等高产、抗倒、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其中“泛麦5号”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8年“泛麦5号”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田,经农业部专家组实打验收,亩产达到634.4公斤。
--采用配方施肥。我场每年8月份首先由土壤化验室对全场近10万亩耕地取土样900份左右,经化验计算出各类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再由总农艺师根据目标产量,参照当地土壤供肥系数、肥料利用率,采用养分平衡法计算出每个区域小麦配方施肥量。最后由总场统一购买肥料,以低于市场价供应给职工。配方施肥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协调和合理分配了养分需求,克服了小麦生长的最小养分限制因素。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2003年以来,我场利用国家项目支持和自筹资金,逐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截至2009年春,全场有水泥晒场近800亩,防风林网50万米,田间排水沟渠50万米,机耕路14.8万米,农用桥涵1120座,机井2200眼,配套小型拖拉机1165台,农用水泵及配套喷灌设施2200台(套)。建设半固定地埋喷灌10000亩,铺设地埋线路30万米,完善了农田灌排系统。实行了节水灌溉,6天能普浇一遍水,用水量比大水漫灌节约60%,浇地成本节约50%,速度提高近3倍。农场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能保证农业生产大旱100天不减产,日降雨200毫米田间无积水,为小麦高产提供了保障。2004年以来,该场共投入资金2942.5万元,新增农业机械秸秆还田机100余台、喷灌设备800余套、大中小型播种机158台、喷雾喷粉机143台,更新9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75余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72台,保证了小麦从播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场近10万亩小麦从整地到播种结束,由10年前的15天左右缩短7天左右;小麦收获由15天左右缩短为3至5天。整地、播种、收获时间的缩短,减少了关键农时遇雨的概率,保证了关键季节不误农时,确保了适期播种管理,特别是夏收时可避开降雨,避免了麦粒遇雨发芽,保证了小麦的品质。
--严格小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我场自1981年就已制定了《小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对小麦生产实行了标准化管理。《小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规定了小麦播前准备、品种利用、播种、田间管理、种子田管理、收割、晾晒等一系列生产管理的操作规范。每年结合当年小麦生产实际,对规程进行修改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小麦高产生产操作规程,使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可循。本规程小麦种植户人手一册。为保证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场充分发挥组织化机械化高、土地连片集中等优势,在生产上实行了“六统一”的政策,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种子供应,统一重大技术措施,统一机械收割,统一晒场管理,统一征收、销售。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高作物单产,增加总产,我场从2003年对盐碱地进行了新一轮的改良,先后累计投资620万多元,通过完善排灌系统和农田林网建设、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补施酸性肥料等措施,改造盐碱地4000亩。改造后的盐碱地由亩产350公斤左右,提高到亩产500公斤左右。。
--搞好科技培训、示范带动。我场在小麦生产中,注意搞好科技培训,把常规的室内培训,能搬到田间地头的,尽可能地多移至田间地头,以增强其直观性。2003年至今共举办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培训28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及农工农民12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0余份。在小麦生产中,各分场均建立了40多亩的小麦高产示范田,在关键农时,组织职工观摩,把抽象的高产理论变成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现实,使高产示范田成了农业专家的讲台,科技人员的擂台,科技成果的展台,职工学习先进技术的平台。
(作者系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