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对豫、鲁、冀、陕4省18个地市的162个乡镇进行的最新抽样调查分析,我国黄淮冬麦区2008年生产的小麦有33%以上达到了优质强筋小麦2级标准,而该地区粮库等收贮的小麦仅有10%达到优质强筋小麦2级标准。这是记者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月11日召开的“2008年黄淮冬麦区小麦质量调研结果报告会”上了解到的。
我国的普通小麦在丰产后常常积压,而优质强筋小麦却需要进口弥补市场缺口,因此,全面调查分析主产区的小麦质量现状、产品特点及存在问题,对小麦品质育种、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实现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小麦加工企业的效益十分重要。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的经费资助下,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有关研究院所于2008年夏收前后,对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60%、产量占全国小麦70%的黄淮冬麦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他们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4省的总共18个地市54县162个乡镇,对495个当地农户的田间小麦样品以及粮食收贮库和收贮点的162个小麦商品粮样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分析和初步评价;了解了该地区的小麦品种的数量、布局、品质,优质小麦品种在生产上所占的比例以及小麦品质性状在地区间的差异、变化幅度、品种品质的稳定性;还发现了被调查地区粮库小麦商品粮品质存在的问题。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教授介绍说,这次的调查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优质强筋小麦的种植面积已比20多年前增加1倍,其中河南和山东的面积增幅最大;无论是小麦的千粒重、容重还是蛋白质含量,黄淮冬麦区的小麦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还形成了优质强筋小麦规模化种植、产销衔接、订单收购的新局面,这标志着我国在优质强筋小麦的育种和推广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同时,我国在粮食的收贮管理和检验技术方面还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