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连续5年增产彰显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2008年“三农”工作述评之一
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计,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5250亿公斤,这是我国近40年来第一次实现连续5年粮食增产。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保障国家粮库丰盈、老百姓“米袋子”殷实的能力。
统计数字显示,1996至2006年,全国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1亿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近1.5亿亩,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3个百分点,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316.2公斤,而今年我国粮食单产将实现连续第5年创新高。与此同时,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小麦、水稻种植比重分别达到55%和6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是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近年来一系列力度不断加大、内容不断丰富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农业税收、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等。
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资金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努力构建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效果明显。在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余地越来越小的大背景下,各地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单产的政策措施。如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涉农项目,重点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倾斜,支持示范点技术培训和物化补贴;省政府或农业厅下发粮食高产创建专项文件,纷纷出台一系列重大财政专项或扶持政策。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要看科技实力、工业实力,二三产业实力,但更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只有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其他实力才有巩固和提高的基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日前表示,近些年来我国面对粮食生产受到资源气候的制约、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以及全球粮食危机,制定和出台的一系列保护农业、农民和粮食生产的倾斜性政策,起到了扬长避短、提能挖潜和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今后将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战略措施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中央已经把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上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考虑,把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来安排。
这一任务的提出,完善了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思路,即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以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战略工程,强化扶持粮食生产的补贴、奖励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粮食储备、进出口调控机制,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节粮措施。
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对保障我国十多亿人口吃饭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纲要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亿公斤。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会同粮食主产省政府共同研究制定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项规划是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和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是2009━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