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12月8日至9日,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京举办了以“中国农业气象科研55年回顾与展望、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减灾、农业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农业环境科学峰会。会议围绕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大气、土壤、水、生物等环境资源重大科技问题进行了研讨。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在讲话时说,农业气象工作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人口刚性增长、耕地面积连年减少、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给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赖于农业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更迫切要求农业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根据农业环境问题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加强合作与交流,肩负起推动农业环境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希望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业气象科研工作者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好人才智力优势,做好政策和技术咨询,为政府决策和生产应用提供高效服务。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在致辞时说,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异常发生,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成灾率不断上升,灾害损失逐年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因气象灾害2004年损失粮食610亿斤,2005年损失690亿斤,2006年损失894亿斤,2007年损失1079亿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防灾减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需要在灾害发生规律研究,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研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和规范的制定,灾害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探索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希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总结经验,发挥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中国农业气象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介绍,为加强农业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等47家科研单位共同成立了全国农业环境科研协作网,正集中力量围绕农业环境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区域重大技术攻关,将通过大协作、大联合,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农业环境改善、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要从事现代农业环境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重点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农业生物和农用投入品与光、温、水、气等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与调控机制,发展农业环境安全调控和可持续农业技术。55年来,研究所丰富发展了农业气象理论,提出了作物气候生潜力理论,为改革我国耕作与种植制度提供了指导,为多熟种植、间套复种、合理密植与吨粮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中国农业气候界线和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把生长界限温度和积温理论应用于农业实践,有力地指导了农业生产;研究了若干重大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减灾途径,形成了利用气候区划与灾害风险评估成果、地形气候与农业小气候资源的减灾对策与技术,不同程度克服或缓解了农业的灾害障碍。现在研究所已形成农业气象学、农业水资源学、农业环境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四个重点优势学科和完善的学科体系,有农业减灾、农业气候变化、旱作节水、生态安全、农业环境修复、农业环境工程等7个创新研究室,并建有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