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省唯一的农业高校,河南农业大学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11月25日,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这样告诉记者。
在红红火火的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的就是科技和人才。河南农业大学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中,朝着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迈出铿锵步伐,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撑。
心系粮仓 提升现代农业科技
民以食为天。河南农业大学始终把实现粮食增产放在服务“三农”的首位。
该校主持“十五”、“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取得了小麦、夏玉米多项超高产纪录:2005年、2006年连续创造了小麦超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纪录;2007年创造了亩产1733.66公斤的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超高产攻关田同面积全国最高纪录;2008年,万亩玉米核心区平均亩产831.4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万亩平均单产的最高纪录。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评价说:“‘粮丰工程’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色的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和超高产攻关研究,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村官” 为“三农”提供人才支撑
“现在许多人才都拥向了城市,城市就业呈现出饱和状态,所以农村是一个特别有发展前途的地方,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今年9月,固始县18岁的熊光伟成为河南农业大学首届“村官”专业的学生。
今年4月,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命题:高校能不能开设一个“村官”专业?河南农业大学率先拿出方案: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内增设“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首批招生60人。
新的专业一设立,立即成为河南农业大学最吃香的专业:计划招生60人,而上线人数则达到了931人。首批60名学生入校后,分别学习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专业课程和与农村基层管理、农村政策研究、新农村建设相关的课程,学生要利用寒暑假到农村做“见习‘村官’”。
“我们希望通过4年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是农村基层工作管理人才的最佳人选。”河南农业大学教务处主任尹新明说。
科技富农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靠种植蔬菜富裕了的新郑市八千村的村民,忘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们。
八千村属黄淮海地区典型的沙薄地。该村资源短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水平低下。8年前,河南农业大学应邀派出了由教授、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边在一线指导生产,边调查走访、做研究。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就是技术的注入。其实,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已先后向各县市区派出科技副职30多名,派出博士服务团上千人次,师生送科技下乡达到数万人次。在认真总结服务“三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河南农业大学提出创新体制机制,学校与南阳市政府合作启动“科教富民行动”,选派专业对口的优秀教师担任当地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选派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志愿者到乡镇工作,形成“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大学生志愿者”的科教富民服务体系。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扩展到信阳、鹤壁、济源等多个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