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9-06-13 18:40 来源:万泽农资

▌本文为武汉金玉良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富在农作物种业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

     我国种业当前的痛点——

     

     我在这里不讲种业发展的成绩,因为农业农村部刚刚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种业的发展成就。另外,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成绩不讲不得跑,问题不解决不得了。所以开门见山讲问题、讲痛点。

     我国种业目前的痛点或者说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难”,具体表现为:四高四低、三多三少、两大两小。

     四高:研发试验成本高、生产营销成本高、产品同质程度高、市场需求要求高。

     四低: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投资积极性低、农业利润低、种业利润低。

     三多:品种多、产品多、企业多。

     三少:原始创新少、尖端研究少、有突破性的品种少。

     两大:种业责任大、风险大。

     两小:种子市场规模小、企业规模小。

     归结成一个字:难!好品种难出,成本难降,资金难融,种子难卖,货款难收,价格难升!

    // 造成当前状况的核心原因——过剩 //

     造成我国种业当前现状的原因很多,不一一列举和分析,只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造成我国种业当前现状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过剩!品种过剩,公司过剩,产能过剩,产品过剩!

     自从《种子法》颁布、民营资本进入种业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种业跟几乎所有的非垄断产业一样,由“短缺时代”进入了“过剩时代”!我认为“过剩”特别是“低端产品过剩”是目前多数行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种业也是如此。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寻求对策,获得突破。

     如果说“过剩时代”的观点成立,那就意味着,用“短缺时代”的思维模式和运行方式,试图解决“过剩时代”的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来了。比如种业饱受诟病的品种审定制度,在这次改革之前,最大的问题是“品种多,大品种少,同质化程度高,创新程度低”。

     这次改革,增加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扩大区试容量、缩短试验时间,简化引种程序,大大降低了品种准入门槛。总体上受到业界普遍欢迎。但是,几年实践下来,市场在“欢迎”的同时,发现“负效应”紧随而来,研发成本高、试验费用高、同质化程度更高,原来存在的“品种多,大品种少,同质化程度高,创新程度低”的老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得到强化。现在品种短缺的问题不存在了,而生意反而更不好做了!

     “低端产品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市场充分竞争所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低端产品过剩”的后果又是什么呢?是产品研发得出来,生产得出来,但难以卖得出去,更卖不了高价!难以卖出去、卖不出高价,自然没有高利润;没有高利润,就不可能大力投入研发;不大力投入研发,哪里会有创新产品?

     所以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当前的我国种业,就正在这一死循环之中!没有哪一家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垄断优势,自然其产品就没有垄断优势,所以大家就都一道陷入“低端产品过剩”的泥潭中。因此,“过剩”是种业当前也是未来最显着的特征。

    //  走出困境的办法——创新  //

     我在这里举出品种审定制度改革这个例子,其意思不是否定品种审定制度改革,而是说品种审定制度并不是影响中国种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我认为,影响现代种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恰巧科技创新需要品种审定制度来引导,所以举这个例子。我认为当前的主要农作物审定办法尚未发挥出引导科技创新这一作用,反而导致粗制滥造、投机取巧不能帮助种业走出困境。

     与“低端产品过剩”相伴而生的是“高端产品不足”,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高端产品来自哪里?高端产品来自创新!来自有一定原创性的创新!没有一定原创性的创新,就不可能走出上面所述的“死循环”或“困境”。

     “短缺时代”的思维是“数量思维”,用“数量”来解决需求问题,显得比较容易。到了“过剩时代”,思维模式必须调整为“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来满足“高端产品的短缺”,通过“创新”走出“红海”,开创“蓝海”,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至少是处于领先地位,获取一定的超额利润。

     企业有了利润,一切都好办了!所以,创新是企业脱困、解困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  所需的政策措施——鼓励创新   //

     创新是种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我建议种业管理司把“是否在鼓励创新”作为制定新的政策措施的衡量标准,调整过去适应短缺时代、追求数量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使种业人从“数量思维”转变为“创新思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快”的追赶型创新氛围,变模仿为创新,变山寨为原创,变跟随为领跑,使中国现代种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具体提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研发经费资助方式

     凡是育种或种业方面的无偿科技经费,建议由前立项变为后补助,变资格导向为结果导向,用推广面积、条件建设等硬结果为主要衡量指标,推广面积由各级种子管理部门把关,条件建设认真验收,接受社会监督,让市场喜欢的品种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让政府支持的条件建设成果看得见,让政府的资金支持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这样坚持几年,市场喜欢的品种就会多起来;真正用得上、能发挥功能的条件建设就会多起来。

     2.调整部分经费用途

     将适应短缺时代的一些资金扶持方向转变为适应过剩时代需要支持的方向。比如种子备荒救灾专项资金,在短缺时代非常必要,但在当前种子库存高企的状况下,已显得没有必要。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实施种子备荒救灾储备制度以来,政府调用过几次?调用过多少?效果如何?中央财政花了这么多钱,值不值得?如没有调用或调用很少,就说明这项制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笔钱就应调整到鼓励创新上面去。

     3.多部门联合推进“水稻优质革命”

     我认为,我国的水稻育种继矮秆、三系、两系三次技术革命之后,现在正在进行第四次革命,即优质革命。

     水稻优质革命与前三次革命不同,前三次革命在种业内部完成,这次革命从优质品种到优质大米,需要种业、种植、收储、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合作,否则,优质品种也不能产出优质大米。建议农业农村部联合粮食、财政、金融等多部门合作,以“优质粮油工程”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全产业链整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我国粮油产业迅速升级。

     4.高度重视未来的种业技术革命,建立战略性种业创新专项

     回顾百年育种史,全球种业发展的原动力还是科学技术!若非要划分种业技术发展阶段,可以1920年和1980年为界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于的科学技术包括植物性别的发现、进化论、孟德尓遗传定律等,诞生了最原始的种子公司。

     第二阶段基于植物杂种优势的发现、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技术的诞生以及雄性不育性的利用,诞生了先锋、迪卡等为代表的种子公司。

     第三阶段基于分子遗传学的建立、农达的发明、转基因技术的诞生和利用,造就了孟山都这样的种业巨无霸,让种业进入种子、生物技术、农化共生的时代。这是一条清晰的种业科技进步主线,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来源于科技进步的红利!

     知识产权保护、大资本推动的兼并重组,只是种业发展的助剂或催化剂。没有科技进步,谈不上知识产权保护,也无资本亲睐。因此,中国种业要迎头赶上,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创新,享受种业科技进步的红利,三系法、两系法杂交水稻和油菜、人工杂交棉花就是中国独创的科学技术,并享受其红利,有了隆平高科为代表的种业公司。

     我觉得种业应该找准战略性、前瞻性的前沿技术创新方向,像杂交水稻那样,政府支持,持续攻关,为未来的种业发展做准备。催生种业变革的下一代科学技术是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深化或拓展,还是日新月异的基因编辑技术,或者其他别的?建议种业管理司要做好谋划、规划,落实总书记刚刚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关于“科技安全”的重大部署,积极行动,为中国由种业大国成为种业强国做好技术储备。

     建议种业管理司广泛组织水稻领域专家,对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水稻、洁田稻、SPT技术(第三代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技术、高光效、多倍体水稻、海水稻、巨人稻、旱稻等等前瞻性技术进行科学论证,对形成共识的领域择优支持,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为未来中国水稻种业引领世界潮流做好技术储备,使中国水稻种业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只有这样,中国种业人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才能由种业大国转变成为种业强国。

     我以上发言遵循的逻辑是,当前我国种业在政策的“春天”里进入了“寒冬”而深陷困境,这种困境不是经济“周期”的循环,而是“时代”的变迁,种业从“短缺时代”进入了“过剩时代”,“过剩”是现在和未来种业的常态特征。

     因此,“短缺时代”的“数量”思维和办法已不能解决当前和今后“过剩时代”的困难和问题!所谓“过剩时代”实际上是“低端产品过剩时代”,与之伴生的是“高端产品短缺时代”!

     所以,“创新”是破除“低端产品过剩”、弥补“高端产品短缺”的唯一途径!企业必须着力创新,政府必须引导创新、支持创新。

     只有形成“你追我赶”的创新氛围,中国种业才能由数量增长型变为质量提高型,由传统种业发展为现代种业,由种业大国变为种业强国。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