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来势很猛,近一周内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增加85%,油菜病虫发生面积增幅40%。……”
“本周江南和长江流域中晚稻区“两迁”害虫虫口密度急剧上升。各地正严防死守,切实加大防控力度。……”
这是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防治周报》里的内容。从每周跟踪报告、严密监控,到全面部署病虫害防控三大战役;从这看似小小的害虫,各级农业部门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虫害频发 病害重发 防控形势严峻
小麦条锈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两迁”害虫,蝗虫,草地螟……这些重大病虫害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防治不力,将有可能减产50%,甚至颗粒无收。
近几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年年呈偏重发生趋势,有专家认为,综合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还将维持较高发生水平。
从今年来看,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入夏后的集中降水,客观上创造了农作物病虫害滋生的“温床”,今年病虫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6月中旬,在我国严重的蝗灾区,天津大港区独流碱河河畔,灭蝗飞机飞过后,芦苇中满地都是大片黄褐色的蝗虫尸体,踩在脚下吱吱作响。据农业部有关部门介绍,今年蝗虫发生显著重于近年,天津等高密度蝗蝻面积是常年的5~6倍,局部每平方米高达万头以上。另外,小麦条锈病今年在西南和西北麦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呈暴发流行态势;稻纵卷叶螟在江南西部和西南东部地区田间亩虫量达10万头以上,超过防治指标的20倍;往年二代草地螟幼虫很少造成危害,但今年在北方农牧区大范围暴发为害。
今年的发生面积和范围也比往年扩大了。据初步统计,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已累计发生近28.47亿亩次,比常年增加30%以上。其中,草地螟累计发生1.65亿亩次,为有记录以来最高年份。水稻“两迁”害虫比常年向北延伸了近2个纬度;草地螟发生涉及内蒙古、黑龙江、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区,为历史罕见。
病虫害种类除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蝗虫等重大病虫普遍重发外,一些往年次生的、危害较轻的病虫害,如小地老虎、红蜘蛛、玉米病毒素病等在部分地区暴发成灾。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面对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压力和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今年还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之年,这就给病虫害防治多了一层意义,多了一项更为苛刻的任务。在奥运期间,如何保证距离仅300公里的天津大港区蝗虫不进京;如何消灭奥运场馆附近草坪上的草地螟?这些,都是今年病虫害防治面临的艰巨任务。
全面部署病虫防控“三大战役” 全力打好虫口夺粮攻坚战
面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农业部部署了“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和重大疫情阻截战”这一新“三大战役”。对东亚飞蝗、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玉米螟、草地螟等跨区域迁飞、流行或在全国大范围内发生的病虫害,要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危害,力争将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对在局部地区危害的病虫害要确保局部性重大病虫不暴发成灾,保障当地粮食和农业生产安全。对境外传来的有害生物疫情,要建立阻截带,遏制稻水象甲等疫情的扩散势头,确保马铃薯甲虫不出新疆、不入境传播,确保苹果蠹蛾不进入苹果优势产区。另外,4月10日的蝗灾防治会议、6月17日的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视频会议等等,在每个防控的关键环节,农业部召开应急防控现场会,下发紧急通知,分作物、分病虫、分阶段地对防控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
“三分技术、七分行政”,面对病虫害的暴发性、迁飞性的发生规律,“公共植保”理念成为共识,农业部也明确提出要求,要将病虫防控工作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今年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由省级主管领导任组长的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河南省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4位省级领导亲自到麦田察看病虫发生情况。
测报也更加严密了,农业部加大了重大病虫监测调查的范围、种类和频度。将报告的病虫种类由5种增到11种,将报告频率由每十天一报改为每周一报,对于草地螟等突发虫情,还实行了日报制度。湖北省专门建立了100个乡镇专职植保员和1.48万个村级查虫员;江苏80%左右的植保站利用电视等媒体定期进行预报发布,把预测结果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科学防控,“绿色植保”。针对小麦条锈病,农业部提出秋播拌种、秋苗点片防控;针对水稻“两迁”害虫,提出“大区联合监测、整体联动、分区治理”的防控策略。在进入防控关键期前,提前开展小麦、水稻等作物用药质量检查,保证防治用药的质量和数量,严禁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化学防控的同时,北京市瓢虫、赤眼蜂等天敌的商品化开发,广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诱板的大量使用,一系列生物和物理防控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
据初步统计,截至9月18日,今年防控粮食作物病虫灾害26.85亿亩次,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损失。其中,将小麦条锈病控制在黄河流域以南,发生面积较上年减少1000万亩以上,挽回小麦产量损失近250亿斤,比去年多挽回7亿斤;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发生面积较上年减少近2亿亩次,挽回早稻产量损失约140亿斤。
专业化防治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
“统一防治每亩节省了药费30多元。产量也由原来的亩产500公斤增加到550公斤。按每斤稻谷0.8元算的话,每亩可以增收80元。一省一增,每亩增收110多元。”县里组织的专业化防治以后,江西省南昌县农民舒基荣算了一笔小账。
近几年,为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农业部组织各地充分利用各级财政的应急防治资金,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湖北省今年又增加200万元用于购买机动喷雾器组建机防队,总经费达到800万元;江苏省今年秧田条纹叶枯病专业化防治255.7万亩次,占总防治面积的近40%,较去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已建成8万个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是,相对于病虫害发生面积,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
湖北省对中稻病虫害防治作了一个调查,以稻飞虱百丛虫量为例,黄陂县统防统治区600头,农民自己防治区14000头,不防治区15000头;英山县统防统治区419头,农民自己防治区1896头,不防治区13350头。再看稻纵卷叶螟7、8月百蔸虫苞数,夷陵区统防统治区28,农民自己防治区258,不防治区780。由此可见,防不防、怎么防差别非常大。
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人士指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不仅仅是农民增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必由之路。用了好种子、好技术,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一旦病虫害暴发就毁了,而病虫害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等特点决定了如果不及时防治,很可能几天之间迅速蔓延开。仅仅靠农民自发分散防治,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很难组织起来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我们不能怀着侥幸心理,让这把剑继续高悬在粮食生产上。
今年的病虫害防控,国家已经下拨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补助经费2.55亿元,比去年增加23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防控工作的开展。但是,相对于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这个数字也是远远不够的。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一种说法:农民现在种粮,种子有良种补贴,施肥有测土配方施肥,收获有跨区机收,这些管粮食“增产”的环节都有国家统一安排;而管“不减产”的环节——病虫害防治却是“丰年无功,歉年有责”,项目和资金远远不够,农户还处在分散经营的境地。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共植保的确还应再上一个台阶,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到政府的公共、公益行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