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植保(中国)协会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了以“农业新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朱祯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卢长明研究员作主题报告。科学家们就目前全球及国内粮食需求与供应的现状和趋势,农业新技术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以及积极的环境效益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同与会媒体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农业生物技术在其应用的12年里显示了在提高粮食生产力,增加产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利用生物技术,能够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农作物可以因此增加抗旱、耐碱、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增加单产,有效保证粮食的供应。
朱祯研究员介绍指出:“生物技术是常规育种的补充和有效手段,在生物技术作物种植的第一个12年中,全球种植面积超过了一亿公顷。高种植率反映出农民对产品的满意,产品提供了实在的效益,范围涉及更方便和灵活的作物管理,更低的生产成本,每公顷更高的产量或纯受益,通过减少传统的杀虫剂使环境更洁净,从而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卢长明研究员认为,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从目前或将来一段时间来看,生物技术是常规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发展,生物技术需要与常规育种等技术相结合,共同发展;从长远来看,生物技术在应对我国粮食缺口,资源短缺,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种种挑战方面,代表了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