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08-08-05 10:50 来源:河南农业信息网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粮食总产连续4年增产,2007年粮食总产重登1万亿斤台阶;夏粮则在今年夏收后实现了建国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粮食生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这一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出台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发出的政策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部署的工作措施之扎实得力前所未有。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1号文件”,如2008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这些举措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应对粮食危机,具有十分重大而特殊的意义,使我国在国际粮价飞涨和全球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未受大的影响。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等,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建立产粮大县奖励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各地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初步构建了新时期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幅度非常大,也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2006年,中央对“三农”总投入是3397亿元。2007年,对“三农”的投入大概在4200多亿元。今年以来,国家在年初预算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十项重要政策措施。这些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地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针对耕地资源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的突出问题,我国近年来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和用途不变,坚决遏制耕地过快减少势头和耕地撂荒现象发生,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为稳定粮食面积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中央再三强调要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本地区粮食生产负主要责任,分地区、分作物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始终坚持把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农业部举全系统之力,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各项工作,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几年,农业部坚持粮食生产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工作督导制度和专家指导制度,不断创新粮食生产工作方式。农业部还先后组织开展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农业科技入户行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等,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部门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0032亿斤,比2003年增加1418亿斤,是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增产。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633.4斤,比2003年增加55.7斤,增长9.6%,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49%。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经受了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生猪等部分农产品生产波动、特大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重大考验,夏粮单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超过2400亿斤,实现了建国以来首次“五连增”。在此基础上,我国粮食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正在千方百计力争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当前各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市场预期相对平稳。

  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粮食问题始终是国家最大的民生问题。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3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产品供给能力出现历史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虽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有不少老问题,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我国完全能够克服种种困难,长期主要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基本供给,并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