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08-06-30 09: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国亟待加强救灾应急营养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从四川地震灾区回到北京的著名营养专家王宜日前提出,抗震救灾期间,除为灾区提供应急食品外,更应重视应急食品的营养。她认为,应急营养食品可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可有效减少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疾病的发生。如果每个救援者保持健康的状态,将维持永续的战斗力;如果每个受灾者保持健康的状态,将大大缓解政府救灾的压力。

  王宜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曾作为营养指导随中国乒乓球队出征雅典奥运会。日前,她应空军后勤部军需部的邀请,专程到四川绵竹、彭州、汉旺、什邡、洛水等地震灾区,为救援空降兵等部队官兵和受灾群众进行饮食营养调配、食疗,用科学的饮食方法,就地解决官兵和群众出现的体能不支、免疫力下降、烂嘴、烂裆等症状,既防治了受灾群众的疾病,又提高了救援官兵的战斗力。

  王宜一到灾区就发现,救援官兵、当地群众及记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烂嘴等现象。这并不是单纯性的维生素缺乏,而是身体发出的体力透支、免疫功能下降的应急信号。人体在进食过程中必须补充营养,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王宜认为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应急救灾物资配备相对丰富,但由于缺少合理的调配机制,救灾应急食品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传统营养观念有待转变。从救灾应急食品配备看,营养问题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各地运往灾区的矿泉水、饼干、方便面等食品无疑可以应急,但由于食品营养不够丰富,致使人体并不能从中获取充足的能量。在灾区,受灾群众都愿意提着热水壶到部队打开水喝,而成本高达50多元一瓶的矿泉水因为凉反而受到冷落。

  二是群众缺乏食品营养知识。灾区有很多大蒜、洋葱等食物,具有很好的杀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是,当地多数群众不知道大蒜等食物的功效,因不能接受生大蒜的味道而拒绝食用生蒜。于是,王宜在灾区就餐点贴上“葱蒜不离口,疾病不来找”、“晚吃萝卜早吃姜,生病不用找医生”等小贴士,对灾区群众和救援官兵宣传食品营养知识,号召大家每天吃一头蒜,并在菜熟前放入切碎的蒜蓉。渐渐地,不少人养成了吃饭必吃两瓣生蒜的习惯。

  三是现有饮食习惯需要因时调整。在灾区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下,连日的疲惫已严重地影响到官兵的食欲。对此,王宜当即建议调整早、中、晚三餐饮食能量分配比例,由30%、40%、30%变为40%、30%、30%。原来早餐相对简单,调整后早餐变为“老大”,蛋肉谷蔬果齐全,使官兵的体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针对抗震救灾中暴露出的应急食品营养不足等问题,王宜建议:

  第一,加强食品营养知识的培训。应重视营养学,普及营养学的基本常识。抗震救灾非常时期,很多物资储备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配备,灾区群众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搭配瓜果蔬菜,开展饮食自救。实际上,灾区有大量的蔬菜水果,群众可以自行采摘食用,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政府发放救灾应急食品。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受过培训的部队营养配餐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建立应急救灾物资调剂机制。日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应急背囊,里面装有水、手电筒和保质期长的营养食品。我国也应该让每个家庭储备相应的减灾防灾物资。此外,应急物资的配备应引入营养学的概念,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从而减少救灾应急食品的浪费,节省运送成本。

  第三,加强应急营养食品的研究与开发。非常时期,并不是说有吃的、有喝的,就能保证人体健康,还应考虑到营养摄取和均衡的问题。军人行囊里的应急食物更应注重营养,增加一些高浓缩的营养食品。应急营养食品应该是含有多种营养素的浓缩便携的饮食精品。我国应利用现代科技和食品加工工艺,加快应急营养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第四,树立科学的饮食营养观。应转变人们对营养学的认识。营养学不只是丰衣足食后的养生、减肥、美容,而是一门关于人体生命的科学,与每个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生命,就应该有营养学。抗震救灾时期,更应注重应急救灾食品的营养。因此,营养学迫切需要大众化、务实化、具体化。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