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简介 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杂交水稻育种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幸亏我醒悟得早,如果死守权威,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 问:2017年9月,您牵头成立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进行了首批海水稻试验测产。盐碱地上种出了水稻,这是水稻种植领域的又一项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到了海水稻进行测产。您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进行科学创新,不断有新发现新成果。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神奇的“海水稻”,您是怎么理解创新的? 袁隆平: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沿海滩涂等盐碱地正常生长的特殊水稻,并不是说长在海里,或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原来由于耕地面积受限,要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海水稻,希望通过利用沿海滩涂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全国沿海滩涂、盐碱地有十几亿亩,能够种上水稻的有2亿亩。我们计划在三年内研究成功抗盐碱浓度在0.8%左右的海水稻,产量每亩在300公斤以上,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多产300亿公斤粮食,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八千万人口。 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如此。1994年,美国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向中国和世界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并且还会使世界挨饿。考虑到人口增长、土地、水资源、粮食产量等因素,他发出的警告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创新的要素,对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而恰恰农业科技进步是支持粮食增产的第一生产力。如今,依靠科技创新,中国不仅没有像布朗预言的那样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威胁,而且还为拯救全人类的饥饿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要创新,就得不断突破。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在“无性杂交”还属于经典权威的时候,我就决定跳出来,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幸亏我醒悟得早,如果死守权威,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现在年轻人有什么新想法,我也不以权威自居,认为你这个有前途,你就提出来,就支持你。要支持新生事物。尽管它可能有问题,但我们要爱护,不能一棍子打死。 创新还需要人才,需要资金、政策的支持,这么多年来,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我们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杂交稻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人家讲,你每公顷上到16吨、17吨花了很多成本,肯定比一般种田的成本高得多。但其实我们的成本并不高。我们一个百亩片5万块钱,就是一亩田多花了500块钱。跟人家奥运会比,他们也搞世界冠军,我们也是搞世界冠军。我们花的成本比一般农民肯定要高一些,但是我们这个是技术储备,是值得的,我们要花这个钱。 “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挑战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问:1953年,您大学毕业后服从统一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任教,然后一步步走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产记录。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也经历了很多曲折,您是如何走上这条研究之路的。这么多年,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您一直往前走? 袁隆平: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的,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是锥心般的刺痛。种田的人都吃不饱,像我们这种学农出身的人能说没有责任吗?最初我利用遗传学搞育种的对象主要是红薯和小麦,尤其在红薯上还花了不少心血,也取得了不少收获,但红薯毕竟只是饥荒中用来果腹的杂粮,“无米再来煮番薯”。而气候原因也使得小麦从来也不是湖南的主粮。所以几经权衡后,还是转向水稻,水稻是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这可以说是自然的选择。当时一个生产队队长跟我说,施肥不如勤换种,袁老师,你是搞研究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啊。这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了农民的紧迫需要是什么,那就是良种!水稻、良种,我感到自己对准焦距了。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前人也对杂交水稻有过研究,但因为是自花授粉作物,当时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突破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每到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我就到田里去找。1961年7月的一天,我到学校试验田选种,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十几个八寸长的稻穗向下垂着,挑了一穗来数,籽粒竟有230粒。推算了一下,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量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不过五六百斤,当时很高兴,如获至宝。我将种子播下去,满怀期待,精心培育,结果第二年的收成却大失所望,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没有一个像他“老子”那么好。但失望的同时突然来了灵感:水稻自花授粉,纯系品种不会分离。这种参差不齐的表现,是不是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上的分离现象?我数了数,高矮不齐的分离比例正好是3:1,符合分离规律。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正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这说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由此我更坚定了培育杂交稻的信心。1964年又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稻,我便开始利用三系法育种。 给你讲一下,三系法杂交水稻就好比是“一女嫁二夫”,而且还是包办婚姻。水稻是雌雄同花作物,好比一出生就是夫妻成双。要想让它杂交,必须找到或培育一个天生的“寡妇”,它没有丈夫,或丈夫丧失了性功能,这样的母水稻就是雄性不育系(不育系)。第二步就是给母水稻找一个特定的丈夫,用它的花粉给母本授粉后,生出来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的女儿,也是雄蕊没有生育能力、仍能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的母本,如此才能使雄性不育性不断遗传下去(保持系);在此基础上,再给母本找一个特定的丈夫(恢复系),这是一个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的丈夫,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它既能自繁,还能用其亲和的血缘医治母本不孕的创伤,通过杂交,生产出来的孩子,圆满恢复了生育能力,即变成雄性可育了,长得比父母都要健壮,并且高产优质。不育系和保持系杂交,仍旧只生女儿,用来继续做不育系,这叫不育系繁殖;而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则是恢复水稻天生的雌雄同花、“夫妻成双”,而且具有杂种优势、用于大田生产的杂交水稻种子,这叫制种。 你问支撑我的动力到底是什么,这还真是很难说。应该说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可能也和我的性格有关吧。我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要挑战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活到老,工作到老,只要身体好,脑瓜子不糊涂,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中华民族是很了不起的民族,我们现在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不折腾不干扰,路走得对。” 问:中国杂交稻遍及世界,为解决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重大成绩,是中国人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杂交稻研究种植方面的成果。对于中国这些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您怎么看? 袁隆平:必须要自信。就水稻来讲,我国水稻生产技术是远远领先全世界的。日本是一个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水稻产量也很高,它全国水稻的面积是2400多万亩,相当于我国杂交稻生产面积的1/10。日本水稻平均每公顷为6.8吨,而我国的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是7.6吨,每公顷比日本高0.8吨,这是平均。 我们的高产杂交稻,产量遥遥领先全世界,每公顷是17.23吨,在河北我们的一个示范基地,在十九大前两天收获。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去验收,我在现场,17吨,遥遥领先于全世界。日本最先提出超级稻,它的指标是每公顷12吨,到现在没有实现。12吨我们在2004年就实现了,就是800公斤亩产。1000公斤是2014年实现的。2015年实现了每公顷16吨,今年实现了每公顷17吨,我们今后要向每公顷18吨攻关。 有一个印度的专家到我们的超级稻田参观,他很高兴,很激动。我问他,你感觉怎么样,激动不激动,他说我是加倍的激动,流连忘返,不肯走了。当时是在海南岛看的,还没上一千公斤,他已经非常激动了。 水稻只是一个例子。这些年中国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是了不起的,1953年我去安江农校时,在路上颠簸了两天两夜,客车是烧木炭的,从点火到启动差不多要一个小时,慢吞吞的,时不时就抛锚了,司机和司炉累得吭哧吭哧,坐车的人也苦不堪言。现在好了,大路都修通了,还有了高铁,到哪儿都很快。中华民族是很了不起的民族,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脑瓜子灵。我们现在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不折腾不干扰,路走得对。我们有自信会越来越好,我们也一定要坚持下去。 “要居安思危,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对于农业现代化,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袁隆平:以前吃饱就行,现在还要吃好,人们希望能买到更好吃、营养更丰富的大米,而农民也必须种出更好的大米才能有经济效益。所以农业现代化要朝着提高农业生产质量的方向发展。但是我有个前提,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要居安思危,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讲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粮食,影响巨大。这个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们搞农业的,搞粮食生产的,一定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我们的努力。 过去认为,产量高的米质不好,米质好的产量不高,这是片面的。我们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就做了战略调整,要高产优质。我们要在高产的前提下求优质,实现“高产、优质、环境代价少”,又让平民百姓都能吃得起。这个转变难度很大,但做到了。现在亩产一千公斤的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口感就非常好。之前有个港商来,他以前只吃泰国米。来我们这后,给他煮了超级杂交稻米,他刚开始只是想尝一尝,结果一尝筷子停不下来了,整整吃了两碗饭,摸着肚子说太好吃了,比泰国米好吃。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下地种水稻,劳动力少了,所以要机械化。粮价也是一个关键。它是万价之基,粮价涨了,其他东西也通货膨胀了。但是粮价也低不得,低了谷贱伤农,这个要把控好。既要能够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不能通货膨胀。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四个因素是实现梦想的秘诀,缺一不可。” 问:您曾将成功的原因归纳为八个字四个词: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在您看来,这四样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您最大的启示或感悟是什么? 袁隆平:搞科学研究跟搞艺术创作一样,灵感很重要的,并且是来去无踪的。还有机遇,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有一句名言叫作“机会宠爱有心人”。我们中国有一句名言,就是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它后面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界上宝贝很多,没有伯乐你不知道,宝贝在你面前你不识别。知识是基础,你是文盲,现在要搞发明创造很难的。再一个,汗水,我们是应用科学,水稻田要实干的、要下田的、要流汗的。四个因素是实现梦想的秘诀,缺一不可。成才,还有一个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经常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 “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问:您将全部的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一做就是五六十年。有人说,搞科学研究就要有这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品质。对此您有什么体会?在您看来,做科学研究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袁隆平:搞科学就得坚持,只要大方向是对的,那就坚持下去,累肯定会累,但前途有希望,我们是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苦中有乐。不要怕有曲折和困难,失败里面有宝贝。当年,那株“鹤立鸡群”的稻子种下去后没长出像样的稻子,别人看到乱七八糟的分离都忙着伤心,我就反过来想,这不就是杂种一代吗?三系还没成功的时候,稻子光长高不结实,别人嘲笑我说人不吃草,吃草的话你的杂交水稻就有用。我就觉得,通过杂交,水稻变高,这不是说明杂交确实有优势吗?两系法也一样,别人不干了,我还一直认真思考这个东西。科学技术就像接力赛跑,你追我赶,形势逼人,压力很大。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问:有人把您比作候鸟,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您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一年中很多的时间都置身田间,直到现在还坚持下田。在您看来,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袁隆平: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我以前招学生有一个标准,一定要下田,你不下田,我不培养。电脑要会、外文要懂,但是你不下田你出不了成果。我是学农的,是搞应用科学的,不是搞理论科学的,理论科学通过计算什么,电脑可以。要实践,我们非得要实践,要吃得苦,要下田,这是一个基本的素质。我学水稻的,不下田你怎么行,在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你在实验室里面种不出水稻的,只有田里面才种得出水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家门口的稻田要下,外地的稻田也要下。要多与农民打交道,多下田多比较,不能凭空想象,农民比我们更清楚种子好不好。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可以,还能继续干下去,国家也让我继续干下去。 “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是相通的,两个互相升华。” 问:您在科研之余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您也是一名小提琴演奏高手。您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袁隆平:在文体方面我一直有广泛的兴趣,尤其喜欢球类运动,但我打球只是三流候补队员的水平。游泳技术是一流的,没有哪个能游得赢我,不吹牛,我高中时就曾拿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这些运动给了我一副好体魄,对工作是有帮助的,环境艰难身体也可以扛得下来。除了游泳、打球,我还喜欢下象棋、搓麻将、打扑克。阅读也是一大爱好,我每周有三天看业务书,除此之外还看外文书、文史、地理。脑子要多用,脑子越用越灵活,可以延缓衰老。说到小提琴,当年进雪峰山时我是带着一把小提琴的,每天黄昏都会在我住的木板楼里演唱,也带着学生们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我一直说,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是相通的,两个互相升华。小提琴曲《行路难》就不是音乐家创作的,而是科学家李四光谱写的,我很喜欢。工作和生活都要有,我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以前我十二点睡觉,八点多才起,现在不行了,十一点就睡了,七点起。 “传统文化不能丢掉的,很多问题可以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智慧和答案。” 问:您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濡染对您影响很大。请谈谈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它对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袁隆平:我的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讲得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语,还时常忙里偷闲读尼采的著作,在她的笑容里洋溢着举重若轻的乐观,我的英文,我天性的豁达都与母亲有很大关系。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传统文化不能丢掉的,很多问题可以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智慧和答案,要对祖先的智慧有信心。历史人物中我比较喜欢苏轼,一生曲曲折折,但是依然豁达乐观。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问:30多年前您曾说过:“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了。那么现在您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实现得怎么样? 袁隆平:2013年4月28日,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我就汇报过我的中国梦。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第一个是真正做的梦。禾,就是水稻的意思。我是真正做了梦,梦见我们这个超级稻的试验田里,高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差不多有两尺长,一般都是八寸长。那个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们现在为了实现这个禾下乘凉梦,正在攻关。现在是每公顷15吨、16吨、17吨,我们向18吨进军,最后搞到以后的20吨,实现我的禾下乘凉梦,大概还要好多年攻关。从理论上讲,光合作用,变成有机物,水稻的单产每公顷可以达到22.5吨,每亩就是1500公斤。所以,禾下乘凉梦是可能做得到的。 第二个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现在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其中杂交稻还只占百分之十几,主要是在中国。我们是1700万公顷,在国外有600多万公顷杂交稻。美国有一个种子公司,杂交玉米是它做的,大概覆盖了一半,包括中国在内。他们的玉米是相对优势,我们杂交稻是绝对的优势。2013年在菲律宾召开了一个国际杂交水稻会议,很多大公司把它的杂交水稻品种拿来展示,40几个品种,最后产量最高的前三名都是我们中国的,是绝对的优势。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的粮食,可以增产多少呢,一亿六千万吨粮食,每一年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实现这两个梦是我终生的追求。但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句话: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