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原创型育种依然是个难题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和原始材料积累的不足,使得原创型育种依然吃力不讨好,偷工减料的“改良”仍然会是中国育种家们公认的捷径。
与大品种沾亲带故、似曾相识、市场价值形同鸡肋的品种将会被继续批量审定出来。
丨种企育种投入将更加理性
育种投入要量力而行,要充分考虑资金实力与盈利能力相匹配。目前盈利很好的种子企业,并没有急于扩大农场基地、“装饰”公司,而是持续投入,逐渐完善品种开发体系,组建育种团队。
今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合作形式将会被进一步探索。“N(企业)+ 1(科研单位)”这种合作形式虽然多少有些不够平等,但毕竟是一个起步。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是否会向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今后的商业化育种是否能偶由企业来完成,种子企业是否愿意和有能力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和持续不断地投入科研,国家的科研育种的扶持资金将如何以公平和有效的形式投放到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中等问题,将会是没有明确答案的系列性猜想。
丨善于构建销售网络的团队将更受育种家青睐
随着事企脱钩政策的实施,脱离后育种家急于寻找能将其科研成果有效推广的企业。在事业机制管理下,很多优异的品种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推广。脱离后,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善于品种推广的企业将收到育种家的青睐。公司与育种家合作,更多的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考察他们拥有的材料,预测将来会出什么品种。
科研院所育种团队进一步萎缩或转型,公司育种队伍进一步增大,科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但公司育种实力依然薄弱。
丨育种方向大调整
育种方向将作出重大调整,抗病、丰产、优质、抗倒成为新品种的标准配置,部分地区耐高温、抗穗萌等也成为基本条件。
丨育成品种由求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在适用了短短 2 年后重新修订,提高抗性要求,放宽产量要求,鼓励优质等等,引领育种家调整育种目标。以品种种性安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了过去以产量为核心的品种评判标准,将品种分为高产稳产品种、绿色优质品种、特殊类型品种三个类型,标志着品种审定向分类管理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企业、育种家在出品种上开始走向理性,由求数量转向重质量,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的数量和引种备案的品种数量开始下降,区试跑点开始降温。
丨品种生存年限将缩短
丨新品种权数量进一步向企业转移
品种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授权数量双增长,企业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并成为主体。
丨玉米价格上行,水稻价格下调
2017年各地的玉米总产量和总面积有所下降,玉米供过于求的局面正在转变。另外,玉米的下游需求也在不断提高,2018年深加工行业产能大幅增加,玉米消化能力至少提高了1000万吨,这对玉米价格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018年玉米价格预计走势仍然偏强,整体均价较2017年略高。
国家发改委在中晚籼、粳稻最低收购价连续两年不增的情况下,首次全面下调, 2018 年将继续大幅下调并取消早稻最低收购价。
丨玉米制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杂交稻微降,常规稻增长
玉米制种面积触底反弹,呈恢复性增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微降,常规、优质水稻种子生产大发展。违法种子(套包、非法包装、未审先推等)数量下降,但非法转基因玉米制种和生产呈上升趋势。
丨相关转基因法规初现端倪
说到大家所关心的转基因问题,2018年转基因产业化可能有实质性进展(比如转基因粮食作物产业化立法,转基因玉米、大豆等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出台转基因作物区域试验管理办法等,均可能在新的一年初现端倪)。
丨农作物种子质量与标签管理被列为监管重点
新种子法2017年正式实施后,要求所有销售的种子都使用新包装,这期间没有所谓的过渡期。目前新包装的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二维码不合格、品种名不规范、生产者标注不准等都属于不合格。
2018年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将列为检查重点,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包装,将依法进行查处。
丨中国直接参与第三次并购浪潮
2017年6月8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宣布已完成对全球第一大农药、第三大种子农化高科技公司瑞士先正达的交割;隆平高科与中信农业基金11月30日宣布完成对陶氏益农巴西特定玉米种子业务的收购;隆平高科收购湖南金稻、湖北惠民、三瑞农科、河北巡天等等的大部分股权;中粮国际将尼德拉种子业务出售给先正达等等。
行业正在收紧,从2017几个并购大案来看,中国是最主要的力量。中国种业要走向成熟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重组、兼并收购无疑会是一味加快成长催化剂。
丨蔬菜种企很难形成寡头
尽管近年不少蔬菜种企因为各种原因,开始“傍大款”或“当小蜜”,但是未来我国蔬菜种企仍然不会形成少数大的企业占领绝对市场的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区域明显,一家企业很难网罗所有种子品类。通过市场细分,逐渐定位企业方向,企业总有其生存的砝码。不论是专注品种研发、依托生产加工、善于销售渠道扩展、重视售后服务还是精于示范推广等,种企根据自身的资源结合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进步都将在蔬菜种子行业都将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以套牌种子起家的企业也逐渐出现分化,其中已经渡过原始积累阶段的企业也开始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推广方面下功夫,他们还通过购买和炒作自己品种的方式,向“洗白”和合法化转型。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依然是种子市场的主旋律。
丨“走出去,走进来”日益加快
部分种业公司业务转型,种业公司数量进一步减少,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少数种业公司走出去步伐变快,外部企业走进来的决心也日渐昭显。
“隆平高科”由于与中信农业产业基金联手收购陶氏益农在巴西的特定玉米种子业务,加之2017年的收购,并表后有可能成为全球种业第七或第六,冲击第五、第四也有可能全球种业第三“先正达/中国化工”在国内开始布局,可能出现重组或收购兼并。
丨……
此外,种业投资进一步萎缩,资本对种业的追逐热情大幅度消退。
未来相当一部分公司会消失(死亡或被并购);一部分公司转型为专业化的服务公司;一部分公司转型为区域销售公司;一部分转为区域研发公司。
种业产业链延长,包含种业的全产业链大发展,米业开始强力引导或改变水稻种业。
科研人才不懂市场,商业人才不懂技术,国企人才思维模式固化,民企人才缺乏宏观和远见等是短期难以改变的现状。体制上的弊端和产业的初级形态也制约了人才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缺乏施展的空间,高端人才的匮乏也反过来制约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人才的充分流动弥补不了高端人才匮乏的短板,无米之炊是巧妇心中永远的痛。
种业可能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但话语权在每一位种业人的手里啊。
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