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7-10-07 15:18 来源:光明日报

“黄淮第一麦”的培育者

——记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作者:本报记者 崔志坚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07日 02版)


茹振钢(左一)指导学生观察小麦的苗期性状。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十九大代表风采】

  金秋时节,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中等身材、肤色如麦的茹振钢教授,拿着一束小麦讲起了多年探索麦穗光效提高近40%的过程,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开怀大笑。

  在30多年的育种路上,茹振钢迎来人生收获期,以“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矮抗58”等为代表的“百农”系列小麦品种,将他所创造的“稳产高产”奇迹扎扎实实延续下来。在中国,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培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尤其是“矮抗58”,累计推广2.6亿亩,增产小麦119.1亿公斤,赢得了“黄淮第一麦”的美誉。

  “高产、稳产、抗倒伏、抗旱、抗冻、抗病,能结合这么多优良性状的小麦良种不多,百农‘矮抗58’在同类品种中表现最为出色。”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程顺和高度评价道。“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茹振钢当选了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荣获了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百农”即指百泉农专,是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早在“矮抗58”成名前,茹振钢就开始了将株型育种和生理育种相结合,探索高光效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漫漫十年,在总结小麦高光效新品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他将来自于高纬度地区耐弱光的品种与来自于低纬度地区耐强光的品种有机结合,培育出了一组高光效组合后代,将原本在小麦的进化选择中被淘汰了的麦穗光合作用,给“捡”了回来。经过省级、国家级试验,这一新品种“百农419”穗光效提高了近40%,叶片的光合作用也提高了10%。经实验田亩产测算,平均算下来,一亩地比“矮抗58”要多200多斤。

  在人类数千年的农耕历史进程中,小麦逐渐和玉米、水稻一起,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主粮。自从有了杂交技术,美国人首先改变了玉米种植的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我国在杂交水稻的发展上掌握了话语权。唯独小麦,经过一个世纪的研究进程,依然无法解决杂交育种中的难题。

  细究起来,茹振钢开始这方面的摸索是16年前的事了。1998年,他才发现温敏雄性不育材料,又经过连续7年的改造,终于选育出具有稳定育性特征的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拓宽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不育源。2005年以来,他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四川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在内的十余家单位共同攻关。今年6月,该项目通过专家鉴定,制种纯度达99.9%,宣告我国在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育、强优势组合配制和规模化高效制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获重大突破,世界杂交小麦的话语权,看来非中国莫属。

  (本报记者 崔志坚)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