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
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三大安全问题即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粮食问题上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粮食主产区应尽可能多产粮产好粮保证国家粮食市场整体平衡。目前全球每年粮食的正常贸易量为2.2-2.3亿t中国即使全部购买下来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5%所以中国粮食问题必须以国内解决为主。
我国近10来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表明,1998年和1999年是我国粮食生产最高的年份,年产粮食均超过5亿t。之后2000年至2003年的4年中粮食一直减产,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跌入底谷,总产只达4.32亿t,比1998年少生产粮食 7000多万t,比越南、泰国的粮食总产还多,对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采取各种增产的措施,从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逐年有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4.9亿t以上,这是1985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产。然而,尽管粮食连续3年丰收,2006年在中国粮食生产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稻米产量1.81亿t,却出现下滑趋势,我国稻米最高年产量达到2.05亿t,一般年份稻米产量在1.85-1.90亿t左右。这向我国稻米生产发出了警示,水稻是我国粮食作物中的主要品种,又是我国65%人口的主粮,85%以上的稻米作为口粮消费,在中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量中,稻谷年消费量达 1.75亿t。全球大米连续六年产不足需。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和稻谷产量不断下降,使我国稻谷产量在世界稻谷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也由 1998/99年度的34%降至2001/02年度的31%,下降了3个百分点。尤其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恢复性增长至4.9亿t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恰下滑至1.81亿t,使我国稻谷产量在世界稻谷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这不仅影响我国水稻的供求平衡,也影响世界大米的总量平衡。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在推进粮食丰产工程中,积极发展水稻生产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稻米的世界贸易量一年不到600亿斤。如果中国大米市场出现缺口,很难有谁能够满足中国的需要。稻米是中国粮食的“硬通货”,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所以我国必须高度重视水稻产业的稳定发展,确保粮食长久安全。
江苏稻作历史悠久,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水稻历来是江苏粮食生产中高产稳产的优势作物,江苏是我国水稻的主产和高产省份,占全国水稻总产的10%左右。江苏也是我国粳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以2005年为例,种植面积已达到189.6万hm2,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25.9%;产量为 1567.5万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30.2%,位于全国之首。东北三省粳稻种植面积合计为314万hm2,占全国粳稻总面积的43.0%,产量为为 2118.9万t,占全国粳稻总产量的40.1%。由此可见在我国粳稻生产中,江苏的粳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换言之,江苏的粳稻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粳米市场的稳定和人民的“口粮安全”。充分显示江苏省是全国粳稻生产大省的地位。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41%,而水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0%左右,充分表明我省水稻生产对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是制造食品的最主要基础原料,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粮油科技的发展。稻米、小麦、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稻米、小麦、玉米也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不论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都把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有粮则富、无粮则穷,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4.9亿t,其中稻米产量18074万t,占世界稻米产量的31%左右;小麦产量10297万t,占世界小麦产量的18%左右;玉米产量14200万t,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4%左右,以上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也必将成为世界粮食科技大国。
二、我国未来五年粮油科技发展的重奌
开展粮油食品、淀粉、蛋白、脂肪,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五大方向的研究和产业化,大力攻克制约粮油转化、增值的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粮油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开发市场急需、高技术大众食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是未来五年我国粮油科技发展的重点。
(一)粮油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粮油是我国大宗食品的基础原料,但在高质量粮油食品加工中,淀粉、蛋白、油脂许多固有性质影响加工高质量粮油食品的食用品质,为此攻克粮油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己成为“十一五”粮油科技的研究重点。
1、淀粉分子修饰与防回生抗老化技术研究
研究米面食品的回生行为以及回生程度与淀粉组分结构、结晶与无定型的变化,淀粉回生与口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控因素对回生的影响。针对高水分低脂肪的方便米面制品,重点研究开发防α-化淀粉重结晶,迅速固定α-化淀粉结构,防老化剂等抗回生技术。
2、蛋白改性与多肽制备技术
研究蛋白质结与蛋白质变性的关系,蛋白质结构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蛋白质溶解性关系,研究蛋白质防变性及增溶的关键技术,使溶解性>90%,乳化性、发泡性、稳定性等功能性质显著提高。
植物蛋白结构及共存成分对酶水解制备肽过程的研究,酶结构、酶专一性以及酶协同效应与肽结构的关系,肽-金属离子相互作用,肽-脂质膜相互作用,肽生理功能与机理的研究。研究结构与功能明确的植物蛋白肽,如肽的含量,分子量的控制等技术。
3、新型油脂制取技术
一围绕大豆、双低油菜籽等油料,筛选新型、安全、高效制油新型溶剂,进行新型溶剂连续浸出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研究正戊烷、异己烷、异丙醇等毒性低、沸点低新型浸提溶剂负压渗流和逆流浸出技术,流化床低温脱溶技术、尾气分级冷冻捕集技术。
重点围绕油菜、花生、橄榄等高含油油料,应用复合酶控制水解、研究开发高效的非溶剂制油新工艺和新装备。
粮食深加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抓不懈、孜孜以求,不是狠抓几年就能完成的。因此,粮食深加工依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项目。项目重点要围绕攻克粮食深加工,特别是转化现代制造食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国内外急需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并进行实施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新产品开发和突破。
(二)粮油深加工重大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1、稻米深加工重大新产品的开发
针对国内外市场对营养方便主食的需求,开展营养、卫生、安全、方便的米制食品的研究,研究方便营养米饭系列产品、速煮米、速食营养米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出符合不同消费人群营养要求的系列方便米饭、速煮米和速食营养米系列产品。
针对早籼稻的工艺品质和食用品质较差特点,开展“蒸谷米”循环综合利用生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研究与开发,开展早籼稻“蒸谷米”营养品质与食用品质研究;蒸谷米高油米糠制油与蛋白、膳食纤维综合深加工、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蒸谷米外壳砻糠产生热能及砻糠灰制备“白炭黑”综合加工、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高纯度大米分离蛋白、大米微粒化淀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展高纯度大米分离蛋白、大米微粒化淀粉研究与开发。
2、小麦加工重大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食品专用粉、预混合面粉、营养强化面粉,速冻发酵、非发酵专用面粉和预制面团;研究方便面、馒头、饺子、面条等专用粉配料各组分的品质控制指标及配方;研究高效安全的面粉品质改良剂,研制出能有效替代溴酸钾的食品添加剂;研发非发酵速冻和速冻发酵专用面粉,应用淀粉修饰技术、面团改性技术,重点研究各种面粉流变学特性、凝胶特性、面筋质量等粉质特性与速冻食品品质关联度和改性剂筛选,开发适合速冻产品品质要求的专用面粉和品质改良剂。
研究开发预混合面粉,多谷物营养馒头预混合粉、燕麦皮混合营养馒头预混合粉、蛋糕预混合粉、面包预混合粉和比萨饼预混合粉的配方与生产工艺研究。
研究开发非膨化挤压淀粉熟化技术与设备,重点开发大功率挤压机、高速定量切割与配套蒸面机和干燥设备,开发出非膨化挤压方便食品成套生产线。
3、玉米深加工重大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开发具有低血糖指数和能够预防肥胖类疾病的慢消化淀粉,低污染复合变性硬酯酸淀粉酯、环保型建筑内墙涂料用交联羧甲基淀粉、酶法反向合成不同糖基分枝的环糊精及环糊精系列产品,开发高品质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超高麦芽糖、全糖粉等产品。
研究开发多元醇、L-乳酸、聚乳酸(PLA)的高质量,低成本产品。
4、薯类深加工重大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国产马铃薯全粉品质差,生产规模小,大量从国外进口的现状,重点研究原料加工特性,研究马铃薯全粉工艺技术,重点突破马铃薯颗粒全粉的低剪切制泥技术、回填法多段调质干燥技术,降低颗粒全粉淀粉游离率,优化生产工艺及参数;研究开发大型马铃薯颗粒全粉加工关键设备,集成成套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针对我国甘薯全粉产品空白,市场需求量大的现状,研究甘薯全粉生产工艺及关键设备,开发甘薯全粉产品;重点突破高糖分物料防褐变工艺技术与高粘物料的干燥装备技术;制定甘薯全粉的产品标准。
针对我国甘薯产量大,加工转化率低,甘薯淀粉加工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重点研究优化甘薯淀粉加工的生产工艺技术,重点突破甘薯细化粉碎技术,机械筛分与水力旋流组合分离提纯技术。开发甘薯淀粉生产关键装备,进行技术集成。
5、大豆优质蛋白与高纯磷脂等重大产品究研与开发
针对国内大豆浓缩蛋白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组织蛋白食品开发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豆深加工产品仍需进口等问题,开展酒精浸出法提取、物理改性、酒精浸出物分离提取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出大豆浓缩蛋白得率≥69%,酒精消耗≤40kg/吨产品,蛋白质含量≥68%,NSI≥70%的质量符合国际标准的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系列产。
开展大豆蛋白酶法水解、有效成分分离与富集及大豆蛋白高水分非膨化挤压组织化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出系列大豆蛋白素肉、大豆仿真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研究开发食品级大豆磷脂、粉末磷脂和医药级磷脂。
6、双低油菜制油新技术与系列产品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发日处理能力大于200吨的大型双螺旋冷榨机及配套的大型脱皮分离设备;研究菜籽油生物精炼技术与超声波联用酶法脱胶关键技术,提高精炼油得率的新工艺。
研究双低菜籽冷榨饼14-16%残油的提取新技术,重点筛选新型、安全、高效制油新型溶剂和水溶法、水酶法新工艺,开发新型溶剂连续浸出提油和非溶剂制油新工艺。
研究油脂氧化稳定性与反式脂肪酸的营养品质特性,开发出双低油菜营养油和粉末油脂等系列产品。
研究菜籽饼粕粗多糖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出菜籽饼粕联产菜籽多糖和优质浓缩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