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7-03-01 09:36 来源:张瑞贤 农资与市场

用了那么多肥料,稻苗为什么还是那么黄!

打好几遍农药,稗草、二化螟怎么还是那么严重!

去年水稻丰收,可是到现在还有一仓库稻谷没有出

听说水稻也要降价了!

想扩大水稻种植,可是没有资金,也不好贷款呀!

去年流转的土地,今年又涨价了

涨价就算了,对方竟然撕毁合同,不租了!

连续下这么多天雨,今年要完了

去年因为天气导致减产的保险还没有赔付呢!

都说种地容易,可是却不断陷入困境,特别是水稻种植大户们,解决一个问题,马上又面临一个问题,于是感慨:还能不能好好种地了?

水稻产量高,价格稳定,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容易种植,方便管理,特别适合规模化的机械化种植,因此成为很多种植大户都喜欢种植的一种作物,尤其是在南方以及东北水稻主产区,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已经成为常态。

但是种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规模种植以后,越来越多的难题摆在了种植户们的面前。

 

产销对接难,粮食上市弱势


目前种植户们生产的水稻主要的销售渠道有四种形式:

1.卖给粮商:这种形式比较被动,且常常是存粮撞价;

2.送到国库:价格相对高,但审核严,适合距离国库收购点较近的种植户;

3.送到大米加工厂:多数种植大户都会选择以这种方式销售,一方面价格上有优势,另一方面基本上可以一次性售完,但是对于水稻有筛选;还有一种就是与大米加工厂做订单,种植指定的品种及种植管理方式,一旦符合要求,大米加工厂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

4.自己加工大米,然后包装销售,打造大米品牌,特别以有机或生态大米为主。

但现实是以前两种方式销售为主的,很多种植户虽然种植的水稻很好,却卖不上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最终也是增产不增收。而对于购方来说,想收购到好的水稻,却找不到资源。

种植户与市场脱节是这种产销不对称的根本原因。笔者想起曾经一位种植户说的话,“要先看看市场上需要什么,再去种植什么”放眼市场上来看,最受欢迎的就是东北五常大米、原阳大米、泰国香米、还有各种各样的有机大米、生态大米等。当然我们种植户没有种植这些大米的条件,但是可以去找到自己大米的特点,给自己的大米提高身价。

江苏的水稻种粮大户们在这点上就做的很好,他们从生态、有机大米切入,联合起来做品牌。在大多数种植户在叫嚣着粮食卖不出的时候,他们却向这个行业要标准要规范,因为他们知道市场需要这些。

 

粮价下跌,农资上涨,种植信心不足


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2017年仍将“坚持并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将“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很多人猜测水稻这是要降价的节奏了。事实是真的降价了,水稻保护价或将下调5分钱每斤。

这在众多的种植户中可是扔了一个深水炸弹,粮价下跌,农资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种植户岂不是无利可图了?

当然这只是抱怨,地还得种下去。因此对于农资产品的选择上,就会很保守,再加上农资市场上的产品太多,种植户们也比较纠结:选择大品牌的产品,固然质量有保障,但是价格贵,成本更高。若选择小厂家的产品,又担心质量没有保障,上当受骗。

 

资金引入难,土地流转贵、流转难


种植水稻投入成本构成:种子、肥料、农药、人工及机械费用、租地以及其他。根据各地区不同,成本差别很大,在800-1500元每亩之间,其中租地费用及机械费用占了大头,这对于大的种植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现实是筹钱难,当前种植户筹钱的主要途径还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和向当地银行、地方小额贷款。当地的银行贷款额度有限不说,审核流畅麻烦,需要诸多手续。因此种植户们急需快速、简单可靠的资金贷款投入。

此外土地流转不规范,租地合同不正规或者不按照租地合同来进行,坐地起价,土地流转竞争激烈。

据了解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两种:1.通过村支书,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做政府备案;2.种植户与农户私底下签订,或口头承诺。这种土地不稳定,且不享受政府补贴。

随着国家对规模种植及土地流转越来越多的支持,土地流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催生新的圈地运动。坐地起价,流转无原则的事情也常有发生。

据笔者调查,全国各水稻产区的土地租金差分别为:河南400-1200元/亩;安徽500-1000元/亩;江西200元/亩;东北100-200元/亩;江苏800-1000元/亩;湖南200-500元/亩。

而在土地流转的背后,还有种粮补贴不到位,真正种地的人拿不到补贴,土地承包合同不规范甚至没有合同等等问题。一方面由于种植户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监管方面的缺失。

 

病虫草害难以防治,科学种植技术欠缺


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及规模化的水稻带来的红利,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水稻,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原来我种水稻种的很好,现在规模大了为什么种不好了?”这是种植户的心底发问,原来种植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时候,轻轻松松产量就能够达到700-800公斤,现在平均600公斤就是很不错的收成了。

为什么?因为原来的种植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大规模种植了?

原来有虫治虫,有草除草,有病治病,扩大规模后发现,再这样去做已经来不及了,晚一点就造成大幅减产和绝收,真正的意识到了预防大于治理。

每年水稻田里的稗草、二化螟是水稻种植户防治的重点对象,而经销商们准备的这些农药产品也是最多的,销量也是最好的。

很多种植户反应,每年都打上5-6次,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专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同一成分的农药,导致杂草或者害虫产生抗性,这也是为什么常规药品的防治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定要交替用药。

可喜的是很多种植户已经开始意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因此每年都会参加一些种植技术的学习培训,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住专业实用的种植技术,第一时间获得新产品,新技术以减少病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四处寻找专注作物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的农资服务商组织,希望他们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求自己能够省心安全高效地实现增产增收。

 

基建条件差,影响规模化种植


农田基建差,给种植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农业基础设施差,田间道路水渠急待修葺,电力使用不方便,河流堵塞,农田高低不平,土壤质地差异变化大等等,这些都是阻碍水稻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不可忽视的因素。

很多水稻的种植户都反映,水稻田排水难,尤其是遇上连续阴雨天气,雨水排不出去,水田可能一连一个月都不露地面,这对水稻的生长极为不利。若是赶上收获的季节,更是造成很大的损失。

烘干塔、仓储地,建设贵,建设难

每到收获季节,农村的道路旁都摊满了收获上来的粮食。可是对于种植大户来说,这样的晾晒方式实在是太过麻烦和辛苦。因此很多种植户直接选择用烘干塔烘干粮食,或自建或租用别人的。另外,每年收获的粮食种植户并不能够一下子全部卖完,这时粮食的储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没有仓库或者仓库不够使用。

很多人会说没仓库就建仓库,没烘干塔就建设烘干塔啊。

抛开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政府支持少的问题先不谈,单说烘干塔和仓库安置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些占地面积较大,而建设这些东西又需要政府的批准,繁琐的手续流程及申报条件,都是种植户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保险生效难


自然灾害一直是农业的软肋,对于种植大户来说更是,一旦发生,血本无收。对于水稻来说,最担心的就是阴雨天气了,在水稻的扬花期遇上阴雨天,很容易减产,更甚者会导致绝收。而在收获期遇上连续阴雨天,也只有无力的份了。

去年9月份,安徽正值水稻收获季节,却遇上了连续的阴雨天气,一直持续了一周多。安徽一水稻种植户告诉记者,他800亩的水稻只收获了200多亩,这一下雨,田里机器又进不了地,剩下的只能延迟收获,或者雇人工去收获。就这样收获时间一直持续到了10月初。除去损失和增加的人工成本,收获很不理想。

而当初提前买下的保险,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

其实很多种植户都表示,投保险的时候,保险条例不明确,以至于后来自己买了也搞不清楚到底买的是什么保险,当灾害发生后,要么就是不在保险的范围之内,要么就是保险生效不按照正规的标准来,获赔保险明细不清晰,甚至拿不到应得的保险。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