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6-03-16 09:42 来源:农民日报

顶天立地的中华农业英才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科教周刊编辑部

有着中国农业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中华农业英才奖,又迎来了十位获奖者。从育种到栽培,从主粮作物到园艺作物,从前沿技术到生产应用,他们是27万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是科技制高点的攀登者,他们是“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千万家”的践行者。

众所周知,农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攀登国际农业的前沿高峰,是对科技领域最璀璨明珠的追逐,也是对人类智慧最高境界的执着。在他们中间,有种质资源的“守护神”,他和他的团队建成了属于我国自己的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为作物多样性撑起了“保护伞”;有大豆育种专家,他与大豆有着60多年的情缘,领衔着我国大豆理论和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有小麦条锈病的“解题人”,20多年来的汗水和心血,只为了战胜条锈恶魔,攻克这一世界小麦病理学难题;有滴灌专用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先行者,他奠定了水资源在我国半干旱地区高效利用的基础。

立地,就是要让科技在农业产业化、生产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是科研人员对土地最深沉的敬畏,也是对农民最深切的关怀,他们中有高产节水小麦品种的育种人,将资源共享,开放育种理念传播开来;有我国数量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库的创立者,创立了一颗小辣椒带动增收亿元的“神话”,有棉花基因转化到产业化研发体系的建立者,有日光温室蔬菜的领军人,也有饲料用酶高新技术的研究者。

农业不是一个获利丰厚的行业,农业科研也不是可以迅速积累财富的工作。农业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产业,而这就意味着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和农业技术的公共性。对于农业科研人员来说,他们要把握技术前沿,立足长远,又要服务大众,提供保障。他们需要头脑中艰深的理论探索,需要实验室里严谨的分析对照,也需要日头下、风雨中的田间调研。他们有着知识分子的一份坚守,摒弃功利与浮躁,他们又有着老农民般的坚持,多些质朴与正直。他们脚踏大地,是大地养育了他们,现在他们又回馈着大地,是忠实的大地之子。

在生生不息的春华秋实间,在顶天立地的代际传承中,这些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军者,农业技术战线上的先行军,注定要承载一代又一代农业科学家的光荣与梦想,为我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贡献更大力量!

刘旭:作物种质资源的“守护神”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53年12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

他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种质资源学家。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作物种质资源,几十年来,他查清了我国粮食与农业植物物种有9631个,阐明了中国110种作物地方品种本底的遗传多样性;他关注种质资源研究中的技术规程,创建了我国作物种质资源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他完善了学科体系,提出粮食与农业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与范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核心种质构建的探索性研究;他开创性地进行了生物种质资源价值评估与产权保护工作,首次在世界上实现了对种质资源价值的经济量化评估。

郭进考:小麦节水高产育种的先行者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51年11月生。现任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被评为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是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四十多年来,为了让每一滴水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他带领团队创新了小麦节水高产品种选育方法,形成了相关技术指标;他育成的省级以上审定小麦品种共23个,其中有4个品种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3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主导品种,6个品种10次刷新河北省高产纪录;他将多年育成品种和材料提供给同行广泛利用,推动节水高产育种的科技进步;他育成的小麦品种应用面积达3.8亿亩,增产小麦105亿公斤,节水125亿立方米,为我国缺水严重的海河流域地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付广:一心只为中国棉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66年8月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863、973、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项目,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他是一个怀揣棉花梦的优秀专家。他发明了棉花组织培养分化性状的纯化方法,将中棉所24的转化率由15.1%提高到51.8%,为国内24个实验室转化验证候选基因156个,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在棉花上的应用;他建立了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创制抗虫种质新材料1479份,向国家中期库提供种质资源865份,与育种家合作培育棉花新品种32个,累计推广面积1亿多亩;他构建了棉花“基因转化—种质创新—品种培育—产业化”的研发体系;他创制了棉花矮化突变体,阐明了棉花株型调控机制;他完成了雷蒙德氏棉、亚洲棉和陆地棉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图谱绘制,为棉花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和基因组育种奠定基础。

李天来:设施园艺的领军人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55年11月生。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先后兼任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主题专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工程与环境研究室主任等职务。

他是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他用33年的时间将果蔬生产区北推300公里;他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制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设计软件,创建北方寒区日光温室果菜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开创了零下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高产先例,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如今,他的技术成果被无偿地大面积应用推广,在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已累计推广1684万亩,占区域内日光温室面积70%以上,增效649亿元。不仅解决了北方寒区主要果菜冬春供应难题,而且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鼓起了菜农的“钱袋子”。

姚 斌:国产饲用酶技术的奠基者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67年10月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生物技术重点发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他是国内首个饲料基因工程研究室的组建者,凭着中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潜心研究,最终用成果打破了国外企业垄断。他首先建立了以酶的应用为导向的理论研究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效率低,只获得少数基因的缺点;他创建了表达量达到10-50g/L级的高表达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饲料用酶表达量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他的团队在“单胃畜禽用酸性植酸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利用生物反应器来大规模廉价生产植酸酶,成为我国饲料用酶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起点,打破了国外大公司的专利壁垒。他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后,植酸酶的国内市场价格较国外公司进入中国的1995年下降了24倍,添加成本下降了近70倍,节省饲料成本约9亿元以上。

盖钧镒:情系大豆六十年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36年6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农业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及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他是我国著名的大豆育种专家。六十年来,他情系大豆,为推动我国大豆研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搜集、研究以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揭示该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潜势;他从育种需要出发,按产量、抗性、品质等性状逐一建立的种质筛选、遗传机制和选育创新的研究系列,创造出一批优异种质;他全面研究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及其遗传基础,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他将种质研究推进到基因组学领域,为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

邹学校:辣椒极优新品种的开拓者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63年7月生。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第八、九、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辣椒分会会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六、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30多年来,他情系辣椒,心系椒农。他率领团队收集和保存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3219份,建立了我国数量最多的辣椒种质资源库;他创制出应用范围最广的辣椒骨干亲本,制成的新品种累积推广面积达1.2亿亩;他创新育种技术,培育出优势强、风味独特的微辣型辣椒新类型,如今已成我国鲜食辣椒的主要类型;他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育成辣椒加工专用新品种13个,平均增产11.9%,原料利用率提高20.9%;他还带队育成了适合机械采收的6个辣椒新品种,平均增产8.6%,每亩节约成本700元。这些辣椒极优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580.5万亩,并在印度、缅甸等10多个国家推广约100万亩。

陈万权:小麦条锈病的“解题人”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62年9月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兼任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欧洲和地中海禾谷类作物锈病基金会执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他常说:“小麦锈病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这一斗足有30年。他心系农技推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与科研团队人员一道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10多万人次;他多次组织农业植保重大问题的调研活动,向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2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和政府部门的采纳;他主持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近5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近4亿亩,显著降低了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和危害损失,实现了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总额超过150多亿元。

尹飞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研战士”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54年12月生。现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副院长,先后主持国家及兵团项目15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及兵团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他堪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研战士”,40年来在农业科研战线上躬耕不辍。他主持完成了科技攻关项目“高效多元磷酸二氢钾的研究与应用”,三年内,广泛应用于棉花、小麦、玉米、甜菜等作物,推广面积达1167.3余万亩,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62亿元;他研究出了以棉花为主体的滴灌专用肥和生产方法,经过几年的生产、推广应用,项目产品累计生产3.18万吨,应用面积219.6万亩,创经济效益13876.74万元,推动了节水农业的发展;他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发出了4类80余种滴灌肥系列产品,2006年至今,产品应用面积累计5249.2万亩,近三年共2636.31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90亿元。

刘建军:齐鲁大地的麦田“守望者”

《 农民日报 》( 2016年03月16日   05 版)

男,1963年3月生。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品质及抗逆育种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泰山学者种业计划专家。

他是一个把全部心血献给小麦的农业专家,30年来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他育成了超高产小麦新品种济麦22,实现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的新突破。曾创造了“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3项全国之最。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山西、河北和天津等7省市累计种植2.11亿亩;他将高产与高效紧密结合,强化优质强筋和抗旱节水小麦品种的选育,育成了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29和抗旱节水新品种济麦262等一批新品种(系),有望在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他作为第一、二完成人育成了小麦新品种8个,年均种植面积占山东省小麦总面积的50%左右,同时在黄淮海地区广为种植,累计推广4亿多亩,创社会经济效益400多亿元。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