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2-07-11 10:4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开创了“三农”发展新的黄金期。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广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1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连上新台阶,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粮食生产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2011年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主要农产品全面发展,市场保障有力。农业农村经济充满活力,农民收入连续8年较快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近两年出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现象。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8%,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应对国际粮食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定国内价格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10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我们党 “三农”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之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快农村改革发展,各级农业部门立足各自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成功探索了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许多有效做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始终坚持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立足全局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党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大战略论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工农城乡利益关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经过10年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已经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的制度框架,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实践中,农业部门始终坚持着眼经济社会全局来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着眼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来强化农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始终着眼促进“三化同步”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自觉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总体目标,并毫不动摇地坚持推进,带活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全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制定并发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始终坚持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归根结底靠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首要靠政策。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分别从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水利、农业科技等9个方面进行战略性部署,巩固、完善和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着眼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超过1万亿元,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眼于增强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所有农产品流通纳入市场化运行轨道,并对重要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着眼于调整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335亿元,同时启动农村综合改革,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进行财政奖补,逐步破除约束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大市大县的扶持力度,2011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补贴”资金达1406亿元,粮油、生猪等生产大县财政奖励补助达255亿元。通过这些措施,构筑起了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有力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科技人员支农兴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各级农业部门始终把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放在重要位置,强化政策宣传,规范操作运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政策落实进度,加强项目监管和专项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农业部从2010年起开展绩效管理,把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等事关“三农”发展全局的工作作为核心指标,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同时,选择粮食生产等指标,对省级农业部门开展延伸绩效评估。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推动政策落实,了解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设和完善政策的措施建议,充分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

  始终坚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依靠在农民。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和人才工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突出强调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明确了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这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下大力气在全国普遍健全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推动基层农技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农业部成立国家农作物种子管理机构,修订发布《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种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机械深松整地、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狠抓科学防灾和有效减灾,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整建制试点,示范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性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结构不断改善;以种养大户、农机手、经纪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培训为重点,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始终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设施装备建设,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中央高度重视强化农业基础,坚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特别是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和实行农机购置补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各级农业部门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和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势区域集中度分别稳定在85%、90%、60%和50%以上,99%的棉花、80%以上的油菜、60%以上的糖料和90%的苹果、56%的生猪、80%的出口水产品来自主产区和优势产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加强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服务,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插、机收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推进,农机装备和作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坚持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强化集中免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有效降低了病虫危害。

  始终坚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处理工农和城乡关系的关键一环,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针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对寄宿困难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旨在消除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束缚,公平对待农民工。近年来,农民工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工资水平、社会保障标准逐步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加快解决,就业培训和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劳动保护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合法权益得到越来越有效的保障。

  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增产增收、提质增收。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乡镇企业转型提升,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加强休闲农业规范管理和试点示范,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推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始终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强化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党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各级农业部门坚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示范引领,各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扎实开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切实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导向作用。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入世对农业带来的挑战,努力抓住入世带来的机遇,加强农业产业统筹,优化生产力布局,有效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整体上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才能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挑战更加严峻。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善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好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