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2-01-04 13:12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为掌握农民收支情况,摸清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中央纪委赴山东德州市武城县挂职锻炼小组对老城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农民和涉农干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老城镇农民收支基本情况

     (一)农民收入情况

     1.农民人均纯收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老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918元,同比增长12%。在农村居民家庭中,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的占20%,6千至1万元的占39%,4千至6千元的占27%,3千至4千元的占4%,3千元以下的占10%。

     2.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多数农民表示,近几年他们的家庭收入有了提高,62.6%的农民表示“明显增长”,21.5%的农民表示“没有变化”,15.2%的农民表示“变化很小”,仅有0.7%的农民表示“明显下降”,所占比例很小。


  3.调查结果显示,老城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收入,以棉花、小麦、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占50.6%;二是养殖业收入,以奶牛、猪、鸡等畜牧养殖为主,占15.1%;三是外出打工收入,包括本地企业务工和外地劳务输出,占23.5%;四是个体经营收入,占9.3%;五是其他收入,占1.5%。

     (二)农民支出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家庭消费户均支出由高到低依次是:日常生活费用支出4236元;购买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3021元;教育支出为573元;医疗费用支出为278元;引进推广新品种或先进实用技术设备支出100元;其他费用支出85元(见表二)。另外,由于新情况的出现和农民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农民支出情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主要包括外地购房、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等。例如,老城镇东徐村的张良,因孩子在县城打工和生活,计划在县城购买一处房子,需要30万元左右,像张良这样的农民,在老城镇还有很多。另外,供子女上大学也成为农民重大开支的一部分,以大学本科4年,每年各类费用1.5万元计算,就需6万元。

     (三)农民收入评价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2007、2008、2009、2010年,老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796元、5184元、5625元、6176元、6918元,分别较上年增收8.1%、8.5%、9.2%、9.8%、12%。

     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对自己的收入情况评价尚可,但满意度不高。在回答“对自己的收入现状的满意程度”时,6.3%和37.3%的农民分别表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满意率为43.6%,所占比例不到被调查者的1/2;33.5%的农民表示一般;14%和8.9%的农民分别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不满意率占22.9%。说明尽管农民增收幅度连年增大,但受物价上涨过快、农民生活需求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依然相对较低,因此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势在必行。

     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不健全。农产品价格的起落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影响。价格高了,农产品的生产面积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跌,农民的收入随之下降。老城镇今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是农民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今年棉花价格下跌严重,近期最高收购价仅为3.6元/斤,全镇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日均收购量不足去年的1/4,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家庭收入。黄沟村种棉大户孙凯丰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种植棉花每亩成本700~800元,受各种因素影响,平均亩产450斤左右,按照籽棉每斤4元的价格,每亩才收入1800元,再算上人工费、包地费等,根本不赚钱。更有农民抱怨说“老百姓种啥啥便宜”。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仍然偏大,高品质农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大部分农民仍然没走出靠地吃饭的增收模式,一旦农产品价格出现波动,就会出现农民丰收不增收的现象。

     三是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落后,根据对老城镇农民文化程度调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明显束缚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较多。

     四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调查显示,老城镇共有农业专业科技人员14人,其中45岁以上8人,占57.1%,年龄结构明显偏大。镇农技站在编人员仅有4人,各行政村基本没有科技服务机构和人员,农技队伍严重不足。农民对科技知识了解少,很难把握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导致经常盲目生产。调查中,在回答“您在生产中是否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生产和管理”时,45.6%的农民表示“有点是”和“不是”,只有5.9%农民表示“完全是”。

     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就当前农业生产来说,从备耕到秋收需80个工作日,每一个劳动力每年剩余时间超过200天,而目前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民在当地就业空间较少,能够外出打工的多为20~30多岁的年轻人,许多40~50多岁的农民则处于农闲状态,劳动力没有被充分利用。

     六是政府对农业补贴较低。近年来,粮棉补贴政策作为国家鼓励农业生产、调动农民种植粮棉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在保障粮棉稳定增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受种植补贴数额较少、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外出打工等因素影响,粮棉补贴政策对农业种植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据了解,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小麦综合补贴2010年数额分别为每亩每年10元、10元、15元、98.45元,总体补助额度较低,对农民种植粮棉的吸引力不足。以棉花为例,2010年籽棉每斤最高价为7.3元,最低价为3.6元,每亩15元的补贴即使是在籽棉最低价格时,也仅是4.16斤籽棉的销售额,对农民植棉的拉动力可以说微乎其微。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也一定程度抵消了补贴政策优惠,据物价部门统计,去年以来农资价格平均上涨8%,部分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2%,致使农民产生“种地投入多补贴少收获少”、“种地的不如打工的”等消极思想。

      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建议

     近年来老城镇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探索出了许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很受启发,现就推动农民增收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强化惠农政策。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加大粮棉补贴额度,建立种地补贴与本县农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联动机制,适度提高补贴额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建立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最高限价,对农产品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减少因农资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给农民带来的种植风险。

     二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农业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科普“村村通”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专业协会、广播电视节目、农业信息服务站、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载体作用,对农民进行学科技、用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水平,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政府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活动十分欢迎,参训的农民纷纷表示“培训班下次再办,还要参加”。

     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握产业导向,调动农业科技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倡导跨区域、专业性的科技推广合作,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把农业科技推广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逐步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技术市场建设,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易活动,完善技术合同登记,规范技术交易活动,优化技术交易环境。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采用异地学习、“充电”、学历教育等形式,培养一批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网络,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全社会农业科技普及、创新意识。

     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农民结合当地生态和自然特点,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特色农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企业深加工水平和带动农户能力,合理调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做到扶持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让农民分享产品流通的增值收益。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五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特别是高层次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岗位竞争、获取较高收入的能力。加强转移就业服务管理,采取“政府引导、经纪人带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有计划地创建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劳务收入。建立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统筹解决农民转移落户、就业援助、工资待遇、医疗住房等问题,真正让农民融入城镇,实现增收。

     六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维护农民在土地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时的合法收益。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落实农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使其在退出、置换时享有依法获得补偿的权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按照土地市场价格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保护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利益。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木和林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确保农民在依法出租、入股、抵押和转让时的收益。

     七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和报销标准,着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表一2010年老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表三近五年老城镇农民收入增幅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