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1-12-26 11:06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2011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更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历尽艰辛、全面丰收的一年。在这个“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提升能力,防范风险,改革创新,收获了累累硕果,取得了骄人业绩。

  这一年,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八连增”,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农民增收“八连快”,有望成为新世纪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畜牧业生产和“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棉油糖、果菜茶等实现新世纪以来首次全面增产;农田水利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

  这一年,荣耀与挑战并存、困难与机遇共生。粮食生产是在“七连增”的高基数基础上,在年初北方地区冬春连旱、年中南方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境况下,在管理国内通胀预期任务加重、国际粮价不断波动背景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抑制通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为我国从容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保持国民经济强劲发展势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书写了完美答卷。

  成就鼓舞干劲,过程彰显努力。2011年农业农村经济的整体推进,见证了党中央驾驭纷繁复杂局面、巩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视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能力,体现了各级政府、农业系统和相关部门,以及亿万农民群众,同心同德,迸发出重农抓粮的空前热情。

  重农政策出台频率之密、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再超以往,各地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作为,粮食丰收势在必得

  9884.5亿元!这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2011年“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增长15.2%。而实际投入规模,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

  11424亿斤!这是2011年的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49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四个首次”: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0斤的新水平。

  “今年粮食丰收来之不易,三大主粮总产量超过5亿吨,为抑制通胀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中国粮食增长仍大有潜力。”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产量创新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政策力度加大,播种面积增加,抗灾及时有效,科技服务到位等。

  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并首次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可以说,在粮食生产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见到政策因素在其间发挥的强有力的引导、扶持作用。在小麦遭遇冬春连旱时,中央财政在已安排各项涉农资金基础上,再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对抗旱浇水、弱苗施肥,以及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东北大棚育秧、西南和西北地膜覆盖等给予补助;在夏粮和秋粮收购之时,国家实施政策托底,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在部分地区实行临时收储等政策性收购,让农民种田吃下“定心丸”;对于调动农民种粮具有直接导向的“四项补贴”资金总规模再创新高,达1406亿元,比上年增加180亿元。

  在中央政策调动下,各地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作为。农业部结合“百乡万户”调查,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蹲点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指导农民科学种粮。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组织领导,从夏粮到早稻、再到秋粮,紧盯不舍、紧抓不放,千方百计夺取粮食丰收。

  山东德州市齐河县农民杨大超说:“现在种田更容易了,用什么品种,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打药,都有专人技术指导和提供服务,产量也上去了。”杨大超的感受,道出了亿万种田农民的共同心声。

  从深层次说,是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顺应农民愿望、符合产业要求的中国特色粮食稳定发展道路:始终把粮食安全置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的首位,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主产区建设,健全粮食市场调控体系,建立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

  粮价乃百价之基,粮食丰收信号刚一释放,物价水平开始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5.5%,继5月后同比涨幅首次回落到6%以下,11月份CPI增幅明显下降。

  “中国粮价虽然也在上涨,但由于连年丰收,上涨幅度远低于国际水平。”中国社科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尽管近两年,肉类、蔬菜等部分农产品价格大幅起落,但是粮价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因而未出现物价水平全面上涨,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这意味着,“米袋子”的充实,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抑制通胀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国际环境来看,一些国家粮价暴涨暴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在此背景下,我国粮食“八连增”,对平衡全球粮食供求、稳定国际市场价格,意义重大。

  农民增收“八连快”创造历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之一

  今年初,农业部确定了“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7%以上”的目标。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已达5875元,同比增长2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从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看,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持续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1.9%、20.4%、22.0%和6.2%。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将实现大幅度增长,这个冬天充满了温暖与期待。

  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仍占总收入的近“半壁江山”。由于土地流转加快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产品产量与价格出现双增长,推动家庭经营收入的稳定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重视从种粮中获得的收入。

  “我们家世代都是农民,以前种田赚得不多,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现在种1亩地,加上各种补贴,可以赚1000多元,部分农民回村了,大家种地都铆足了劲儿。”去年承包了750亩稻田的江西新建县成新农场农民罗桂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三化同步”的稳步推进,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找到了更大空间,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的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绝大多数省区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在20%左右,推动农民工工资全面上调,占农民总收入四成以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二大主要来源。今年,农业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外出务工。同时,各地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外出就业环境,农民外出务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资性收入比重上行。

  近年来,由于中央“四补贴”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带动财政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而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土地流转收益,以及城镇化带来的房屋租金、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等,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空间,东部地区的一些农民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1/3以上。

  农民收入“八连快”,依靠的是“内外”结合,“多条腿”走路。从内部看,深挖农业增产增收潜力,在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和整体效益,这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从外部看,拓展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增收的渠道,盘活农村要素市场,提高了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操作空间都很大,农民增收的前景依然广阔。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开局之年”的良好开局,增添了面向未来的信心

  来看一组数据: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实现新世纪以来首次全面增产:棉花生产停止连续3年下滑,增产60万吨;糖料生产止住连续两年下滑,增产287万吨;油料生产保持连续4年增长,增产75万吨;蔬菜面积、单产、总产同步增长,增产4%。据初步统计,棉糖菜果茶等5大经济作物,实现产值1.83万亿元,增长14.4%。

  畜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预计肉蛋奶总产量分别增长0.3%、0.4%和2.1%。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453万吨,同比增长0.2%。生猪存栏自今年2月起止跌回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9月生猪存栏4.72亿头,同比增长3.76%,预计后期生猪供应量将逐渐上升,春节前猪肉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全年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总体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整体推进、快速发展的好态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54.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连续6年增幅超过2个百分点。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凸显。

  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和方向的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实现质和量的“双升”。预计到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将达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户年均增收2400元;各类龙头企业将达11万家,提供1/3的市场供应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从无到有,76家首批示范基地将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3亿亩、畜禽养殖22.7亿头(只)、水产养殖372.9万亩;“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高歌猛进,专业村将超过5.3万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0元以上。

  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年初农业部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居安思危,在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等要素约束日趋增强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博弈,还将继续存在。应该看到,农产品价格理性、温和地上涨,符合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和市场规律,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也体现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规律。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保障长远主要农产品供需结构平衡,必须依靠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既是手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

  传统龙年的脚步愈来愈近,新的一年任务艰巨,挑战空前。长期的积累已经把基础打得更牢靠,“八连增”的成就更加鼓起信心,我们期待:农业生产龙年顺遂,农村经济龙年腾跃,农民生活龙年大吉。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