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台阶来之不易
据气象部门报告:今年小麦生长期内,新乡市冬春连旱时间之长、旱情之重,是195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抗旱保苗!”“抗旱夺丰收!”是年初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在今年小麦生产管理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话语。
据农业部门报告:2011年全市平均小麦亩穗数42.1万,穗粒数32.8粒,千粒重43.2克,平均亩产达到507公斤,比去年增产17公斤,增长3.5%;全市506.3万亩小麦总产达到25.66亿公斤,比去年增加0.9亿公斤,增长3.6%。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不但实现了小麦生产“八连增”,而且小麦平均单产首次登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千斤台阶。同时长垣县程庄村高广州家7.2亩矮抗58,平均亩产达到788.2公斤,创造了小麦单产全省高产纪录。
面对丰收的麦田,不少农民群众坦言:今年小麦丰收了,看着与往年差不多,但收后却比往年多得多。在机收现场,外地麦客直言:这是我从事小麦机收14年来最难收割的一年,太稠了,走不动,往年一天收百十亩,今年只能收六七十亩。全市夏粮观摩会上,很多农业干部感言:出乎意料,来之不易!得益于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拉动,得益于广大农民的精耕细作,得益于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得益于各级政府的精心组织,也有后期老天帮忙的机遇,更是全市长期以来科学技术普及、生产条件改善的累积效应。
措施到位丰收保证
“六大措施的全面实行,是夺得今年小麦丰收的基础和保证。”新乡市农业局局长聂聚告诉记者。
大面积适期、足墒、精播。去年秋收期间降雨多,整地播种期间天气好,针对以往生产上早播冻害问题,全市小麦播期适当后移,开播比过去晚5天左右,但进度快,结束早,全部实现了足墒适期播种。
大面积深耕、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全市土壤平均全氮1.12mg/kg、有效磷20.2mg/kg、速效钾152mg/kg、有机质1.75%,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7%、143%、40%、39%。
大面积良种推广、单品种连片种植、订单生产。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强筋品种为主的小麦品种结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单品种连片种植比重达到70%以上,订单生产面积225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5%,较上年增加80万亩,其中中粮集团等商品粮订单110万亩。
惠农补贴面积大、抗旱支持力度强。除种粮直补、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外,全市落实小麦良种补贴资金6129万元、抗旱补助资金4800多万元、深耕示范补贴61万元、病虫害防治补贴165万元、测土配方施肥补贴33万元。
精心组织,协同作战。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明确提出把新乡建设成全省粮食核心区的高效示范区。
此外,大面积高产创建、科学抗旱、应变管理等措施的实施,也为粮食高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变管理去弊存利
年前干旱高温,麦苗生长量大、分蘖多、群体大,壮苗越冬。去年10-12月,日均气温比常年高2.1℃,0℃以上积温936.4℃,比去年多29%;日照时数557.7小时,比去年多29%;降雨只有2.4毫米,比去年少95%。但基于底墒充足,年前生长量大、分蘖多、群体大,越冬苗情是近5年来最好的一年。基础扎实,冬苗健壮,减缓了冬春严重干旱影响。
早春低温干旱,生长发育延迟,植株较矮,群体较大。今年属于春寒年份,元月份负积温达到-66.9℃,是30年来最低的。1-3月份0℃以上积温318.6℃,比上年减少8%;日照时数432.7小时,比去年增加2.1%。春季苗情保持了较好态势,虽然低温导致生长发育延迟,但植株较矮,有利于抗倒,“丢头”较少,群体较大,为最终“穗数足”奠定了基础。
后期天气有利,灌浆时间长、强度大,粒重创新高。4月下旬以后,晴天多、温度高,对扬花有利;5月10日普降中雨,非常有利于灌浆;5月20日又降中到大雨,伴随适度降温,田间小气候温度适宜,空气湿度大,解除了干热风威胁,延长了灌浆时间。在扬花期比常年推迟5-7天的情况下,绝对灌浆时间同步延长,全市小麦大面积收获期推迟至6月10日前后,比常年延迟一周以上。特别是收麦前20多天,晴天多、温差大,没有狂风雹灾,也无暴雨烈日,千载难逢的灌浆条件,千粒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两个六条功不可没
千斤,一个数字,千斤,一级台阶。大旱之年小麦的丰收经验,是今后小麦持续发展的基石。回看新乡今年来之不易的丰收,可以概括为六大熟化技术、六条组织经验。
六大熟化技术:坚持“半冬性为主、强筋为主”的“两为主”品种利用原则,预防小麦冻害,提升小麦质量;坚持“播期后移、播量降低”的针对性播种技术,夯实播种基础,培育越冬壮苗;坚持“深耕与秸秆还田、测土施肥配套”,加深耕层,培肥地力,提高小麦自身抗旱、抗寒、抗倒伏等抗灾能力;坚持“冬灌、春季肥水后移”,确保壮苗安全越冬,为春季管理争得主动,减少春季分蘖,控制合理群体;坚持“预防为主、扩大统防”的病虫害防治原则,提高防治效果,全面控制小麦病虫害危害;坚持“灌浆水加叶面喷肥”,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预防干热风,提高千粒重。
六条组织经验:开展高产攻关,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均衡增产;千人包村,科技入户,提升种植水平,落实应变管理;推行订单生产,单品种连片种植,提高小麦品质一致性;坚持政府挂帅,部门联动,精心组织,协同作战,不折不扣贯彻惠农政策,扎扎实实落实增产措施;推进农科教一体化,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建立技术会商机制,研讨农情,制订管理预案,不失农时,主动应变管理;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打造小麦产业经济,拉动小麦生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