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占据了显要位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硬指标。此外还包括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
这意味着农田水利设施将迎来一波投资建设热潮,改变以往中央财政主导的局面,逼迫地方政府亦投入资金。从近年来的土地拍卖收入状况来看,将能保证每年有数千亿元的增量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之中。
将卖地收入的10%列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则是对农民的一个补偿,可以改善农村耕地与生活用水的紧张情况。去年西南部多个省份大范围的持续干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数千万人的生活用水受到影响,也将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由于农村的小水库、塘坝年久失修,跑冒渗漏的情况非常厉害,储水量严重不足,正常年景还能凑合使用,而一旦发生持续性干旱,就面临彻底干涸的危险。不仅农作物种植受到影响,就连最基本的人畜饮水问题都无法得到保障。而且农田水利设施不仅可以抵御干旱,还能在发生水灾时起到分洪、蓄洪作用,这一点在水系发达的两湖地区,早已得到印证。
目前,由于耕地已承包到户,管理过于分散,不利于大面积灌溉,必须依赖于小型水库、塘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追求GDP业绩的冲动,上马的大中型水利工程较多,却忽视了对农村小水库、塘坝的建设和日常维护,造成历史欠账过多。而这一短板下的弊病,也在近些年的旱灾、洪灾中体现出来,必须尽快加以扭转。因此,借此“中央一号”的实施机会,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可以弥补过去的欠账。但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盯着大中型水库,更需要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