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粮,多收成,多赚钱,种粮大户赵俊昂的 “三多”梦想,也是河南千千万万农民朋友的梦想,他们渴望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能发家致富奔小康。他们的梦想,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在上周闭幕的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被列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之一。“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内容,也都写进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议。因为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粮食优势是六大优势之一。这个优势只能强化,变得更“优”。
未来五年,河南不仅要实现粮食增产、撑起国家的“粮袋子”,还要实现农民增收、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 专家声音
●延长农业产业链很重要
由800亿斤到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五年均创历史新高,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每年调出的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由过去的150多亿斤增加到300多亿斤。在即将过去的五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一年一个台阶,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让国人刮目相看。“对像河南这样的粮食主产区,今后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让种粮者不吃亏,让种粮地区得实惠。”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现代农业发展峰会上,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如此表示。“要想增加粮食生产的新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相当重要。”昨日下午,河南农大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宋莲军副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和产业集群化,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她认为,可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完善质量标准、建立追溯制度、健全检测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等措施,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产品销售的标准化建设,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层次、多样化、安全化、优质化、营养化、方便化等需求,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延长农业产业链。
■ 政府行动
●扩大粮食核心区主体
国人的粮仓和厨房,这是河南的独家特色,也是中原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着力点,“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记者注意到,不论是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都被列为重要内容。
我省提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300亿斤,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认为,构建“中原经济区”中的农业和粮食发展,必须从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河南发展的实际出发,应当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使河南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据悉,我省已确定95个县(市)、区,作为粮食核心区的主体范围。这些地方控制着我省耕地面积的83.5%、基本农田面积的85%,其中的89个县(市、区)是国家已认定的粮食生产大县。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种粮大户赵俊昂曾经犯愁的土地流转难和贷款难,以后可能都不再是难事。
土地流转可以找中介,流转的形式也更方便。我省将健全土地流转信息的采集、发布、评估制度,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研究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市场交易价格出资入股、租赁、置换、转让的政策,吸引资金和技术,积极支持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发展,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还有,全省将加快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支持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扩大涉农业务范围,稳定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这些新招实施后,像赵俊昂这样钟情于种粮的新型农民,搞农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化农业将如虎添翼。
至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部门将完善扩建95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设570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1个农业遥感监测及减灾应急系统。
●欲建2260万亩高产田
说起来很多人或许不信,全省小麦品种先后进行了9次更新换代,建立了300多万亩小麦良种繁育田,每年繁殖种子近30亿斤。小麦商品种子使用率达90%以上,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而转基因育种、超高产新品种选育等,已被提上重大科技攻关的新课题。已被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内容,分别是粮食作物转基因育种、粮食作物超高产新品种选育、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粮食作物重大生物灾害预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耕地分区保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这些无疑将为粮食高产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是粮食丰收的又一个保障。今年,我省建设了327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062.84斤,较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高出286.64斤。以后,省里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更多的粮食高产示范区。
根据新的规划,我省将在粮食生产核心区89个县(市、区),建成2260万亩高产稳产田,通过配套完善粮田基础设施,改善耕地质量与生态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灌溉工程给力粮仓丰收
“中国粮仓”丰收,可以说,水利灌溉工程功不可没。
五年间,我省把226.7亿元“砸”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十五”水利投资88.8亿元的2.6倍,是“十一五”规划投资目标181.66亿元的1.25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增至74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4%。整合资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00万亩,建成高产稳产田207万亩,实施了38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另据统计,河南的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74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推广节水灌溉面积1963万亩。这都为保障我省粮食丰收、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水利更是大有作为。据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对粮食生产核心区的35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同时改造的还有159处中型灌区。另将对未纳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52座中、小(Ⅰ)型以上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赵俊昂是个农民,可他初中毕业后就没种过地了,曾辗转到多个大城市打工,38岁时,已是千万富翁的他,回到项城市老家和庄稼、农机打起交道,还把在城市安逸惯了的老婆,也从太原“哄”到农村,而他的通信工程公司,则托人打理。
“用专家的脑子种庄稼”,“不能光卖粮食,只有多卖农产品,才能赚大钱”,赵俊昂抱着这样的想法,摸着石头过河“摸”了两年,成立了拥有4000亩地的汾河湾农产品合作社,一年产粮88万斤,也让当地农民过上了 “收租金,领工资”的市民生活。
赵俊昂的转型和探索,正是河南中原经济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千万农民的缩影。
■ 幸福愿望
希望农业保险能覆盖到合作社的农作物上。有了农业保险,我们才有保障。
——赵俊昂
■ 幸福样本
●千万富翁土里“刨”粮
大背头,黑西装,花领带,锃亮皮鞋,黑轿车。11月19日上午,当40岁的赵俊昂在路口迎接记者时,记者怀疑是不是认错了,他应该是个大老板,不应是个“种庄稼”的。
其实,赵俊昂至今还是太原一家通信工程公司的老板,资产千万,只不过他已不再管事,而是全权委托侄子来负责公司的大小事务,而他则专职、专心在老家种地。“说句实话,我真的不会种庄稼。”赵俊昂笑着说,虽说是农民,可初中一毕业,他就到城市打工了,而后办起公司,回老家的时间都少,更不用说侍弄庄稼了。
可2008年,他却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项城市秣陵镇陶湾村,先种了哥哥家的五六亩地,搞起了试验田。放着大老板不做,又回家种地了,好多朋友不理解,劝他别瞎折腾了。对这些,赵俊昂报之一笑。他解释说,让他下决心回农村二次创业的原因很简单:每次回来探亲,都看到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在城市挣钱,而家中那几亩地让老人或亲戚代耕。投入不足,所以土地收入并不高。而他的想法是从土地里“刨”出更多的粮食来。
●办合作社流转千亩良田
种粮的第一步,是有地。赵俊昂想出了强化“三大阵地”的办法,以吸引农民土地流转。
他的农产品合作社,投资了330万元,先建了种养殖试验综合区,既有办公室、培训教室,又有试验大棚、农机库房,在那里工作、学技能、搞农业试验,地方敞亮,设施齐全。此为一大阵地。“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句老话早已跟不上形势。赵俊昂请来专家,把技能培训弄到家门口,入社的农民可免费学习种植技术,还有电焊、电器维修等技术,此外,有啥粮食高产新品种,也在培训时推介。此为培训阵地。
在赵俊昂的办公室,有两个写满字的红纸牌,上面是两笔收入账,即四口之家种3.2亩地,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的收入比较,每亩地的纯收入相差500元。这是他的宣传阵地,方式还包括印小册子,宣传粮食生产优惠政策、农资供求信息等。
最吸引人的,恐怕是他对入社农民的七大承诺,白纸黑字写得一清二楚:除租金按时结账外,入社农民还可拿土地银行卡,最高透支1万元;有技术者高薪聘为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免费检查身体一次等。
当地农民看到加入合作社有恁多好处,比自己种地划算,纷纷要求加盟。到现在,赵俊昂的合作社已流转土地4000多亩,覆盖到3个乡镇的8个行政村。
●“用别人的脑子种庄稼”
在种养殖试验综合区里,有一排排记者叫不上名的大型农机,赵俊昂指着一个个机器介绍,这叫旋耕施肥机,那叫秸秆还田机,还有播种机、收割机等。“像这样的‘大家伙’,我们有71台,今年就机收机种5万亩地。”赵俊昂说,用这些大型农机,效率快多了。“用别人的脑子种庄稼”则是赵俊昂的另一个高招。“别人”指的是大学教授和农业专家。西北农学院教授周志勇、省农科院专家蒋旭……赵俊昂说出了一串专家教授的名字,这些都是他们聘请的农业技术顾问,他们定期请专家来指导生产,专家们也可以在合作社的土地上搞农业试验。
就这样,粮食种植的规模优势日益显现,他们的合作社已初步形成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生产作物齐头并进、喜获丰收的格局。4000亩土地一年收了88万斤粮食。“收租金,领工资,农民变市民;促流转,增效益,服务新农村。”在汾河湾农产品合作社大门两侧墙壁,写有这样的标语。其实,这不仅是标语,也是现实。
在农忙时,合作社需要雇60人干农活儿,壮劳力一天40元,妇女和老人一天30元,妇女干活时不耽误带孩子。一个农忙下来,一人能从合作社挣走千把块钱。而每年合作社则按一亩地400元,给他们发租金。平时,这些入社的农民,不影响经商和打工挣钱。“不能光卖原粮,得卖产品,才能赚大钱。”赵俊昂说,他们的粮食主要卖给了当地的味精厂,但卖产品才是最赚钱的。3年内,他们计划将生态低碳循环农业引进合作社,比如发展养殖中心、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村级沼气池。同时,力争达到1万亩的自耕量和3万亩的农田代理服务量。
■ 对话赵俊昂
种粮两年多不后悔
记者:当初下决心回来搞农业生产,信心主要来自哪里?
赵俊昂:当时有这想法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称不上懂种粮,但我有信心,现在粮食能种好,能创造更大的效益,国家有那么多的优惠政策,科技又越来越发达,咋能种不好呢?大家也都清楚,这几年,粮食从来都不愁卖,价钱也越来越高。另外,虽然常年在外,我也有恋家情结。
记者:回来两年多,后悔过吗?
赵俊昂:有啥后悔的?我现在的生活不是很好嘛,不比在太原办企业差。再说合作社,也算得上红火吧,以后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奔头更大啦。
记者: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有啥困难?
赵俊昂:原先的困难是,农民不了解政策,不舍得土地流转,得一户一户地做工作,开始做起来很难,而后见别人尝到甜头,“交地”者就找上门了。要说现在的困难是啥,主要是缺钱,合作社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了,想贷款,可难,干着急,贷不来。没有钱,啥事都办不成,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搞农产品深加工等,都等着资金到位。
希望农业保险能覆盖到我们的合作社。有了农业保险,我们才有保障。
记者:之前都得到了政府的哪些扶持?
赵俊昂:政府扶持也不少,农业局的专家常来我这儿,今年农机部门还给我发了农机补贴资金。
记者:与当企业老板相比,哪一个更幸福?
赵俊昂:(哈哈)都幸福。在太原生活,打交道的是车间和工人,没事和老婆、孩子下馆子、逛公园,当然开心。回老家种地,天天泡在地里,闻到泥土味都亲切,见到老少爷们更亲切,都有事业干,换种新活法儿,这也是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