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坚持开发式扶贫,不断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全方位开展扶贫开发试点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全省共有10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全省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33元,比2007年增长13.64%,是2003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整村推进 连片开发
“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工作是创新扶贫机制的有效做法。河南省在整村推进计划中,既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按照农民的需要进行编制规划,又统一纳入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省里每年把8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集中用于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
在具体工作中,河南省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组织、发动、整合和纽带功能,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每年投入到贫困村的社会资源是当年财政扶贫资金的3-6倍。地处豫西山区的洛宁县通过中央财政投入扶贫资金950万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扶贫资金45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705万元,集中在两个乡、16个行政村进行连片开发,村均投入500多万元,经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致富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水泥道路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达到了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水,用上了沼气,每个村都建设起了党员活动室、科技阅览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和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昔日的贫困山村,一跃成为和谐、富裕的文明新村。
经过多年努力,河南共完成了4800多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
雨露计划 提高技能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资源大省。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劳动力总数为836.52万人,剩余劳动力532.5万人。如何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提升这部分人的劳动技能,河南省委高度重视,连续三年将“雨露计划”列入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大实事”。河南省扶贫办在“雨露计划”培训中大胆探索,勇于实验,在抓好短期培训的同时加强中长期培训,近两年积极实施一年期预备制培训和职业教育“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努力提高培训学员的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经过培训不仅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能力。信阳市平桥区贫困农民苏泽礼,参加了市电子学校电子专业培训后,先打工,后当老板,2006年在广东中山市开办了中山新同益电子厂,现有员工700多人,年收入200万元以上,不仅自己致了富,而且带动了乡邻共同走脱贫致富之路。据统计,2008年全省44个扶贫重点县劳务收入424.45亿元,其中通过培训转移的创收47亿元,辐射带动了1394.7万农民增收。
搬出深山 拔掉穷根
据了解,河南省有2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位于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的深山区,占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50%,独居、散居在深山区的贫困群众有8.91万户、35.6万人。
为使这部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从2003年起,河南开展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扶贫试点工作。在科学制定搬迁扶贫规划和搬迁扶贫项目实施上,河南坚持做到六个统筹,即:将搬迁扶贫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排;将搬迁扶贫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安排;将搬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将搬迁扶贫与革命老区建设统筹安排;将搬迁扶贫与其他扶贫措施统筹安排;将搬迁扶贫与防灾、减灾、避灾和灾后重建统筹安排。
到2008年底,河南共投入各类搬迁扶贫资金17.22亿元,建设搬迁扶贫新村(点)493个,有27888户、112318人陆续搬出深山。
据河南省扶贫办最近对全省18693个搬迁安置户进行的典型调查,有16504户有了致富项目,占搬迁安置户的88%;搬迁安置群众由搬迁前的人均收入860.08元,增加到了1831.7元。
互助资金 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最需要的是资金。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缺失的情况下,为了满足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从2006年起,河南省先后在20个贫困县、185个贫困村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把输血的钱变成造血的钱。互助资金由财政扶贫资金、村民自愿缴纳的互助金和捐赠资金组成。各试点村成立了由村民自愿参加的互助资金组织,并由群众选举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作为互助资金组织的管理机构。互助资金在互助组织内封闭运行,有借有还、周转使用、滚动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截至目前,全省互助资金规模达到1916万多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350万元,农户入股资金534.51万元。累计发放借款1341.91万元,累计到期借款338.57万元,到期借款归还率100%。
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张成智告诉记者,互助资金不仅培育并壮大了试点村的支柱产业,提高了试点村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培养了试点村农民的团结互助精神,建立起自助互动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了试点村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