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08-09-22 08:39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图:9月13日,部分三农专家汇聚张家港市,参加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聚焦三农》栏目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暨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本网讯:从昔日一个荒滩小穷村发展成为如今全国闻名的经济强村,张家港市永联村以新的居住、生产、生活、组织、管理、收入方式,实现农民、农业、农村存在方式的转变,闯出了一种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实现了自身新农村建设的华美转身,展示了农村改革三十年来的跨越式发展,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日前,在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聚焦三农》栏目在张家港市召开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暨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部分三农专家对“永联现象”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永联村实现小村巨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是苏南乃至江苏农村科学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更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例证。研究“永联现象”,对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具有启示作用。

  在“破“立”中实现资本积累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介绍说,永联村就是依靠“敢破敢立、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了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永联村首先打破“以粮为纲”的产业禁锢,因地制宜,开挖鱼塘养鱼,收获了“第一桶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破“农民不能办钢厂”的观念束缚,瞄准“农民盖楼房需要钢材”的潜在市场,投资30万元创办了作坊式轧钢厂,步入“以钢兴村”、“以工富民”的轨道;2002年,永联人三破“唯上、唯书”的跟风习惯,在企业改制中坚持从本村实际出发,走出“村企合一”的发展之路;2007年岁末,永联人四破“唯我独尊”的自我羁绊,推动永钢与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联合重组,村集体让出控股权,由沙钢相对控股。永联村正是在这一次次“破”与“立”的思想解放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永联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支撑。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评价说,永联的发展有其他名村发展的共性,但在认准发展道路后,又敢于突破各种束缚,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属性的发展之路。回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吴栋材书记深有体会地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永联村带来了生机,永联村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忠诚实践者,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农业部原部长何康在研讨会上指出,永联的发展,最根本的一条是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其中“村企和一”、“以工兴村”是永联发展的鲜明特征。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儿里来?人往哪里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单纯的搞农业这是不行的,像永联村这样,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是发展的方向。但是,乡镇企业不是发展好了就进城,脱离农村农民,而是要更好地支援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业。

  “脱离土地求发展不现实”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在研讨会上直接指出,在农村,我们仍然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来推进。那么,对于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苏南农民来说,如何留足土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永联村党委一直进行着探索。

  吴栋材老书记说,农民的根在土地,脱离土地求发展不现实。因此,借助厚实的村级经济实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我们的一直做法。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永联开始大面积种植苎麻、棉花;1998年前后,永联又积极探索以发展梅花鹿保健品产业为支撑,上游发展牧草种植,下游发展保健品产业。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以工补农”的措施,为全村造就了一大批养猪、养鸡、养鸽及磨菇大户,使一大批农民发家致富。2004年,村里又出资2000万元,专门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日前,永联村又开始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园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给予奖励和补助,以此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李炳坤主任强调,发展新农村,非农产业要做好,农业也要做好。作为一个传统的“鱼米之乡”,仍需要大面积地保留水田,不管怎么发展,耕地要保护好,粮食安全要注意,要坚持发展高效农业。

  坚持“五湖四海”原则 破解人才瓶颈

  当前,农村人才缺乏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永联村作为典型的“移民村”,在发展历程中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老书记吴栋材直言不讳地说,在创业实践中,我们就是要冲破小农用人意识,胸怀全局谋发展。面对村办企业人才匮乏的实际,坚持“五湖四海”广纳人才的原则,靠事业留人。老书记回忆说,为了挽留前来永钢考察的东北一钢厂技术骨干,永钢两个副总连夜赶赴无锡火车站,演绎了一场现代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为了更多地消除用人界限,永联还实施了“一年一聘”的干部任用制度,所有中层干部年底一律自动解聘,所有职工可自由竞聘任何职位。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为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志提供了用武之地,而且为普通员工走向干部岗位开辟了绿色通道,为永钢集团和永联村磨练出了一大批冒尖人才。

  永联村不但对外招贤纳士,更注重苦练内功,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造就新型农民。据了解,永联村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文化载体建设。永联的农民休闲公园、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无论其规模还有档次,都不亚于城市。为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永联村还分批组织村民赴先进单位参观学习,加强种养和特种作用等技能。

 

永联文化活动中心

永联图书馆 

 

永联村村民住宅楼

 

永联村村民休闲活动广场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深有感触地说,中国农业后继乏人的现象,势必会影响我们农业生产能力,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农业安全。从制度创新角度来说,农民是一个职业选择,特别在现代农业氛围之下,从事农业是需要专门的技艺。留在内部的农民怎么培养,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永联通过内部的人才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善于经营的人,永联村的经验给我们很多启迪。

  25%的集体股份是永联的一个标志”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成贵评价永联时说,永联的特点就是保持了25%的集体股份,这也是永联最具特色的一个标志。中国是小农经济,农民的经济实力非常弱,国家的社会保障没有跟上,所以有了集体经济,很多问题好解决了,像永联这样始终保留集体25%股权的做法,是符合中国农村发展实际的。

  永联村在“以工兴村”发展的实践中,从实际出发,没有将集体资产一卖了之,而是在搞“村企合一”的建设中,给村集体保留了25%的股权,这既确保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来源,也保证了村集体每年可从企业盈利中分得巨额红利,从而维护了村民百姓共享这片土地上发展成果的权益。

  “新农村建设没有集体资本,是很难的。正是这25%的股权,才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村集体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才有实施扶贫帮困、排忧解难等工作的基础,才有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改善的前提,才有依靠自身力量带领村民缩小城乡差别的资格。”吴栋材书记说。

  这些年,永联村依靠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以公共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为主要形式的“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水平,建立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以土地流转金和家庭文明奖为主体,以惠民基金和教育基金为补充的村民保障体系。村给予社区居民每月100元、老年人每月400元、老党员每年2400元、在校学生每年500-2000元的补助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村民个人应交纳的农保经费可在村里报销50%。2007年,村民通过享受9项集体补助或二次分配,人均获益近5000元,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医有所医、困有所助”。同时,永联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制”,努力使并扩进村的新永联人,与老村民逐步享受同等政策和福利待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部副部长谢扬说,“25%的集体股份,成为今天这个企业反哺村民的理由和物质基础。但是考察了他们村庄后,我觉得跟镇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很多治安交通的管理方式,已经是城镇的管理内容,也就是说现在的村委会很大程度上已经承担了城市居委会的职能。这是永联村在推动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