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种业强省,铸牢粮食安全种子根基,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种业产业作支撑。发展壮大现代种业,其中一个最重要路径,要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经营持续稳健的现代种业企业,发挥其在种业强省建设过程中引领者、示范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一、总体现状
全省种业企业发展概况,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逐步”。
一是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全省种业企业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仅农作物种业企业,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持证农作物种业企业875家,其中持育繁推一体化A证企业10家,全省年销售收入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秋乐种业在北交所上市,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二是从科技创新能力上看,种业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一个体现在种业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加大。2023年,河南省种业企业年科研投入约4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另一个体现在创新平台建设逐步提速。秋乐、金苑、现代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生物育种研发平台,种业企业已成为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从科研合作上看,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逐步紧密,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围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与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科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初步构建了“1个牵头企业+1位首席科学家+N个科研单位+N个企业”的良种联合攻关模式。
二、问题短板
全省种业企业发展总体上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可以归纳为“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小”,主要表现在全省种业企业数量多,但是总体规模小,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制约了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个字是“少”,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种业龙头企业少。全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家,仅占全省持证企业的1.1%,从事杂交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146家,约占全省持证企业的16.7%。
第三个字是“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育种技术滞后,全省种业企业仍以常规育种为主,分子辅助、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育种手段应用不足;另一方面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才不足。
第四个字是“低”,主要表现在品种转化率低。审定品种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市场表现多乱杂,实际推广应用的少。
此外,单独从种业创新工作角度看,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现象:重眼前需求轻长远规划,长期系统布局不够;重品种审定轻场景应用,产业导向不明;重项目实施轻体系建设,资源配置不优;重种子创新轻种业创新,全链条创新不足。
三、路径举措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建设种业强省关键在科技创新。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要想把科技和资本联结起来,要想把研发和市场的桥梁打通,最佳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
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企业,发挥其在种业振兴中引领者、带动者作用,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内在要求和必要路径。
一要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下功夫。适时启动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组织开展种质资源登记,逐步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二要在农业良种联合攻关上下功夫。培育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宜机收宜舍饲的新品种。加快推进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
三要在种业企业雁阵培育上下功夫。加快构建河南种业企业集群雁阵,推进3家种业企业在北交所挂牌上市,争取1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联合育种攻关,商业化育种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四要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落实好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持续实施省级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组织认定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现代化制种供种基地。
五要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上下功夫。持续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加大种业市场监管力度,推动市场环境持续向好。
六要在种业振兴政策支持上下功夫。设立种业研发重大专项;对育繁推一体化重点企业建立专门研发后补助;对种业企业制种过程出台专门保险品种;对种业企业建立专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阵型企业培育工程等。
另外,锻造一支勇担种业强省建设重任的主力军,需要加快培育中原种业企业家精神。作为种业企业家要主动担当作为,勇担社会责任,严守法治底线;坚持开放理念,勇于创新创造,保持稳健经营;树立诚信意识,秉持廉洁操守,强化行业自律,有效应对危机;瞄准国家战略,聚焦市场需求,找准发展定位,优化经营布局,敢于在种业振兴大潮中勇立潮头。
专家名片
张道明 | 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主任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 河南省“新时代宣讲师”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