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就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进行了解读。意见中明确了相关目标,即到2020年,要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
郑国光强调,因为农村是我们国家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农民是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群体,所以农村的气象防灾减灾是整个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构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气象部门主要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
建立一支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使得气象信息能够进村入户。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2.2万多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村有43.7万名气象信息员,覆盖了全国85%左右的农村地区。气象部门通过手机短信、网络,向气象信息员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然后由气象信息员为老百姓提供预警信息,帮助政府组织老百姓转移。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气象部门利用各种方式,比如“三下乡”活动,“世界气象日”活动,“科技周”活动等等,把最基本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成小册子,向农村老百姓进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电视天气预报和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在发布气象信息的时候都有一个提醒和建议,就是利用各种平台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普及教育。
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从2009年开始,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气象部门开始在一些重点村庄建设防雷工程,比如避雷塔,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雷击造成的农民伤亡。另外在一些宽阔的农田,还建起了一批防雷亭,这样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当雷电来了以后,可以到防雷亭里面避雷。据统计,2010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死亡数比2007年降低了61%。
全力服务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气象部门现在在全国已经建起了14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绝大部分集中在北方粮食主产区,未来还要再建3000到4000个土壤墒情监测站,这样平均每个县可有5个左右的土壤墒情监测站,这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