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11-05-05 11:19 来源:河南农业信息网
耗时十多年,杨铁钢终于成功破解“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难题。2002年,该技术获国家专利并以500万元高价转让

  1989年,杨铁钢从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省农科院的棉花栽培研究室。22年间,他从一个原本并不喜欢搞栽培,觉得栽培技术也就是农技手册的年轻技术员,渐渐变成了棉花栽培方面的权威专家。

  【下乡】帮助农民治服棉铃虫

  1992年,省里搞星火试验区,杨铁钢又被安排到了离商丘20公里的一个农村蹲点。

  接到通知后,他克服的第一个难题是孩子刚刚出生,爱人远在焦作。经过申请,单位允许他带着爱人、孩子一起去了农村。但没想到的是,当地的生活条件会那么差。而给杨铁钢留下最难以磨灭记忆的是那里的老鼠:足有1公斤重的大老鼠每夜都在屋顶的苇席上“跳舞”。更可恶的是,有一次孩子的眉心还让老鼠给咬了一口。

  他克服的第二个难题是实战技术的缺乏。乡领导向群众介绍杨铁钢时,说他能耐大得很,“叫刮风就刮风,叫下雨就下雨”,这让杨铁钢压力很大。他开始大量看书,虚心向植棉能手和省农科院的老师请教。当时棉铃虫大暴发,农民打了不少药却总是治不住,杨铁钢就把虫子抓来,自己买很多药回来配方做试验。为了观察虫子的活动规律,他曾经蹲在地头两天两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帮农民治服了虫子。当年,棉花产量创当地历史最高记录。这使得当地农民种棉花的热情高涨起来,全县植棉面积大幅度增加。

  【喜悦】500万元转让育苗专利

  种过棉花的都知道,过去棉苗必须带土移植才能成活,而带土的棉苗运输时要耗费不少成本。每年,老百姓打营养钵,杨铁钢就帮他们往地里运,肩上经常让运苗筐压出血印儿来。他便开始琢磨:怎么能让棉花苗像红薯苗、青菜苗一样,不用土也能移植成活呢?

  这一想法提出来后,曾被有的学者称作“天方夜谭”。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做了无数次的试验,杨铁钢果然一次都没有成功过。后来,单位拿出8000元支持他做该项试验。钱虽然不多,但却给他注了一针强心剂。

  1999年,试验露出了曙光:他无土栽培出的棉苗终于移栽成功,只是缓苗期有些长。第二年,缓苗期长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该项技术在民权、扶沟和新野开始进行大田生产试验,产量不错。

  2002年,“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誉为棉花栽培史上继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命。据估算,采用无土栽培后,不算增产增收部分,仅运输费用就将功效提高10多倍。该专利很快就被南京“红太阳”公司以500万元买走,创造了省农科院技术转让费的最高记录。就是全国棉花栽培行业,也从未有这么高的技术转让费。

  【气恼】遭遇“种不出来的棉花”

  然而,成功的喜悦很快被蒙上阴影。

  2004年,商丘的棉农们又像往年一样张罗着种棉花时,朱楼村的大喇叭里播出了条让大家都感到兴奋的消息,说一家科技服务公司推广棉花无土栽培,是一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新技术,棉苗优质高产。

  棉农们小心翼翼地将一棵棵棉苗栽种下去,没想到第二天近600亩棉苗全死了。国家认定的技术怎么会种不出棉花呢?最终,工商部门查实,该公司所谓的“无土栽培”技术不具任何资质和技术体系,完全属于一种欺诈行为。

  类似的情况不断出现,甚至有人议论杨铁钢出事了。说起这些来,杨铁钢很无耐地对记者说:“唉,假作真时真亦假啊。”

  尽管如此,“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还是得到了快速推广。目前,全国已有100多万亩棉田采用了该技术。

  时至今日,已是省农科院棉花栽培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员的杨铁钢,已经从事棉花栽培研究22年。除了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之外,他还先后主持完成了全国“九五”国家优质棉基地县科技服务项目“河南省棉花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及“河南省棉花高产高效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解决了多项严重影响棉花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他正在对如何降低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成本做进一步研究,也许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带给棉农一个新的惊喜。

最新主推品种